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简要阐述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2022年),供大家参考。
请简要阐述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百年来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金融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高度重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牢牢把握金融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不断探索金融支持革命战争和创立新政权、服务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持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强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中国金融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为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展望未来,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必将愈发凸显。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认真总结党领导金融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金融发展的政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百年来,我们党领导金融工作总是能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科学的道路,确定正确的航向,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办金融机构,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的金融改革开放,再到形成机构分门别类、功能相互补充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我们党不断探索和把握金融和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金融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始终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全局和金融市场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协调,集中发力,努力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金融改革,主动有序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使得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完成了从观察者到参与者再到贡献者的地位转变。
2 、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坚守金融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与挑战,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为了人民,是建党百年来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作为一种配置资源与转移风险的机制,其基本原理源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具有不分国界、不
分民族的普遍意义,但当其成为国家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时,其价值取向便服务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包含在整个经济社会演化进程当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金融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对于新生国家银行的命名反复考量和酝酿,最终确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旗帜鲜明地彰显出中国金融“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为通过着力解决好金融服务供给总量不充分、结构不合理、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中国金融始终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缓解其融资难题,因地制宜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积极深入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及可得性。以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推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注重加强征信、支付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金融发展的实践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建党百年来,党领导金融工作一条重要的经验就在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原则。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初期,中国
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赶超型增长战略,面对建设资金不足且分散、进口国外机器设备所产生的外汇资源短缺等问题,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也始终与中国自身实践相结合,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为监管主体,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信托公司为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现代化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形成。正是中国金融改革在各个阶段都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中国金融事业实现了快速而平稳的发展。同时,中国秉承开放包容的思想理念,合理借鉴各国金融发展经验及西方金融理论,将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理论。
4 、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夯实金融发展的根本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一方面,金融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资金产生于社会再生产,金融来源于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即是回归其本源。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是金融长期发展的基石,偏离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极易出现虚拟化运行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虚拟资本有其独特的运动”。虚拟资本的产生虽然必须借助于实体资本,但又是与实体资本相独立的资本形式。虚拟资本可以经过不停地转手,导致其价格与
其实际代表的现实价值严重脱离,同时给人们带来虚拟资本的扩张就是实体经济增长的假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再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资本过度运行的严重后果。建党百年来,从革命战争时期活跃农村经济、保障民用设施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服务于工业部门体系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持续蓬勃发展,金融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均证明,经济稳,金融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才能实现持久平稳发展。若金融脱实向虚,甚至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其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因此,必须强化金融的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的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5 、坚持金融改革创新,增强金融发展的持续动力 金融改革创新既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满足外部金融服务的客观需要,更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路径。回顾我国金融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改革创新是金融业突破难点问题、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历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予以强调的重要任务。从 1997 年、2002 年和 200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循序渐进推进金融改革,到 2012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再到 201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金融工作的三项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改革
创新解决阻碍金融平稳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着力实施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推动金融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必须认识到,金融是天然经营风险的,如因疑虑风险而阻碍创新,无异于因噎废食。金融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金融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以顺应发展阶段、发展条件以及发展战略的转变。
6 、坚持推动金融对外开放,顺应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金融工作的历程中,扩大金融开放是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金融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金融开放战略,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金融开放方法,坚持平衡和处理好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经验充分表明,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进步就越快,金融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实现快速发展,积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银行公司治理制度,通过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沪港通、深港通等“管道式”机制打通资金双向流通渠道,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成功加入 IMF 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全球金融治理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请简要阐述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建党百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启示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党 100 年来,我们党坚持强基固本、大抓基层,夯实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筑牢完成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畅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
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我们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保持和发展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革命战争年代,强调“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支部并不是分部,而是党在各工厂、矿山、学校及某区域的核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党支部要“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改革开放后,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农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做到对党忠诚、遵规守纪、为党尽责。实践证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
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始终突出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把握政治方向,加强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锤炼政治品格、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落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
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1928 年 6 月,党的六大明确,党支部的任务最为重要的就是用“共产主义的鼓动和宣传”,在工农群众中“实行党的口号与决议,使工农站到党方面来”。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空前团结。1945 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956 年 9 月,党的八大强调,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党的经验和政策,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全党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
员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党的组织路线更好地服务党的政治路线。党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我们党成立以来,始终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1938 年 9 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组织任务要服从政治任务”,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目前战争环境和党的工作”。党的七大首次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成为“战斗的堡垒”。1954 年,中央组织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明确过渡时期农村党支部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提高党的战斗力,使每个党员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的长期连续性和稳定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确提出基层党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改革发展最前沿、维护稳定第一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战斗在先。脱贫攻坚期间,全国累计选派 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300 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 200 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701 万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奔赴一线,846 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在抗疫一线成立临时党组织 24.4 万个。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始终向中心任务聚焦、为全局工作聚力,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为完成党的使命任务提供有力保证。
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不断优化党的组织设置,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我们党成立以来,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优化组织设置、强化组织功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1922 年 7 月,党的二大强调,“自中央机关以至小团体的基本组织要有严密系统才免得乌合的状态”。党的四大明确,“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1933 年 1 月,苏区中央局《关于巩固党的组织与领导的决议》强调,“务使支部成为工厂、作坊、乡村、街道群众中和其周围一切群众政权、武装组织中强有力的领导者”。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党的基层组织从党的支部扩展到党的总支部和基层党委。1947 年 7 月,中央决定结合土地改革进行整党,重点整顿农村的基层组织。1951 年 3 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从 1983年 10 月到 1987 年 5 月,对各级党组织的思想、作风、纪律和组织进行全面整顿。1994 年 9 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强调,以农村和国有企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并要求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2009 年 9 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2016 年 10 月、2019 年 7 月,中央分别召开国有企业、中央和国
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2015 年 6月,中央在浙江召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中央组织部先后召开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结合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各领域基层党建补齐短板、整体提升。基层党组织从建党之初的几十个,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 19.5 万个,1978 年底 211.6 万个,2021 年 6月 486.4 万个。实践证明,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不断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
五、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推动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党的基层组织扎根群众之中,承担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1925 年 10 月,《组织问题议决案》指出,“现在在群众中巩固我们党的势力是组织上最重要的问题”。1927 年,党的五大党章明确,“支部是党与群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1939 年 11 月,中央作出《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要求“党的支部,必须以群众工作为基本工作,每一支部必须变成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市镇所有群众的核心,变成一切群众运动一切群众斗争的宣传者组织者与领导者”。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把密切联系群众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强调“支部
必须使人民群众与党密切结合起来”。党的八大党章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民同党和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起来”。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解决“四风”问题,集中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实践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广泛凝聚民心、汇集民力、激发民智,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作用。从党的二大到十九大,我们党先后对党章作过多次修改,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职责任务等作出规定。早在 1931 年 6 月,赣西南特委就制定了关于支部工作的规定。1934 年 4 月,苏区中央颁布了《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探索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1989 年,党中央对农村、企业、高等院校等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基本任务作出具体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整体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先后颁布了党支部工作条例、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党组工作条例、党和国家机关党的
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党的基层组织选举条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条例和若干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形成了覆盖全面、运行规范、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四梁八柱”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及时总结基层创造,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保障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基层贯彻落实。
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重视基层、强基固本,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党的四大第一次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规定了支部的设置原则、支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支部的组织制度、支部的活动方式。党的八大强调“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眼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并在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中,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1994年 9 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强调,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县委”,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县委和县委书记工作实绩的一个重要依据。2006 年 6 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动各级党委(党组)认真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主
体责任,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从 2014年起连续开展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推动人向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形成了各级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抓党建必须抓责任制,抓责任制必须抓责任人,抓责任人必须抓第一责任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严的标准、严的要求、严的措施,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努力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请简要阐述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党课讲稿】百年来党的纪律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纪律建设是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体的党的自我革命过程。铁的纪律是党葆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初心使命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优势所在。
党的纪律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坚定了理想信念,锻造强大执政党。党的纪律是建立在对党忠诚、信仰坚定和自觉服从的价值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把严明铁的纪律、建设廉洁政治、反对腐败作为党的鲜明立场和重大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逐步形成了“四个服从”为核心内容的组织纪律,以及不断丰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队纪律。党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强化革命理想,锻造革命队伍的纪律性,把廉洁政治建设贯穿苏维埃政权和边区各项工作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建立了党和国家专责监督机关,大力宣传“人民公仆”思想,通过发动群众运动、制定法规制度严厉惩治贪腐和浪费,严肃党的纪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端正党风、严肃党
纪,把反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着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扎牢制度笼子,创新了组织体系,加强和巩固了党的全面领导,净化了政治生态,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强化了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赶考精神,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全面领导水平达到了新境界。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党的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纪律建设保障并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最强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制度、实践和政治基础,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维护了纲领路线,保障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要在一盘散沙的旧社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进而实
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离开先进理论和铁的纪律是不可想象的。100 年党的建设、70 余年国家建设、40 多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我们党历史性地实现了纪律建设理论、纪检监察体制、执纪执法体系的创新性发展。党以先进理论、严密组织和严明纪律一体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纪律对全党的约束,使中国共产党具有无可匹敌的组织资源生成能力,并拥有彰显制度优势的行为规范和引导功能。100 年来,党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确立规纪法并严格执行,创造条件实现了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目标规划,释放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空间,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看到,党的组织纪律是实现党员身份和权利义务认同的重要保障,是增强组织战斗力的重要规范。政治纪律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得到严格遵守执行,“七个有之”政治隐患得到有效遏制和防范,才能带动其他纪律严起来。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党的纪律建设与党领导的法治建设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依规治党,依据党章党规党纪管党治党建设党;二是依法治国,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查处的“于都案”“肖玉壁案”“黄克功案”等都彰显了党加强纪律建设、维护法律权威、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严肃党的纪律、加强法制建设上发展了纪法理论,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制度,既厘清党内法规体系和国家法律体系的区别,也强化了党领导纪法协同发展的探索实践。我们党是在生产力落后、物质和制度严重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铁的纪律保证了党最大限度发挥党员干部的创造性、积极性,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党的纪律建设本质上是依循马克思主义纪律原理将党的主张及政治要求变为制度并严格执行的过程。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要求决定了党纪严于国法,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引导和保障作用。将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纳入依法治国战略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与制度创新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起先导性作用的
制度形态,系统完善、权威运行的党内法规体系能更好维护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更加有效地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百年来党的纪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并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始终坚持党对纪律建设的领导,通过严格执纪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团结和权威,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引领社会发展方向,这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同时完善纪律运行机制,落实党章规定的三项职责,加强权力约束与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弱项短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零容忍态度高压惩治腐败,深化监督执纪执法,构建起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有力有效维护和加强了党的全面领导。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获得纪律执行的强大力量。
人民是党的事业发展和纪律执行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价值。自觉遵守和有效执行的纪律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使命和任务的认同。一是牢记初心,担当使命,身体力行,在纪律约束中淬炼党性,标定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价值。二是立足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三是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完善权力监督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程序,不断增强群众监督意识和制度化监督能力,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四是以铁的纪律守护党的性质和初心使命。我们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必须始终把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阶级属性,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始终和人民群众一块过、一块干,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突出政治引领中体现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提高党的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明确纪律建设的政治目标、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一是把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内容融入纪律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纪律建设。二是在增强党的组织和党员践行党的宗旨、担当使命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实现公权力的有效约束和监督等方面下功夫。三是以党的制度体系、精神谱系锻造政治品格、廉洁文化,强调党员在履行权利义务时让渡部分公民权利、增加部分义务的政治自觉。四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捍卫制度、落实决策、履行责任、行使权力情况加强政治监督,确保党的先锋队性质得到充分展现、党的先锋队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坚持纪严于法、纪法贯通,在严格执纪中强化制度权威。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它强调对纪法的尊崇和恪守、敢于监督也自觉接受监督,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这是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和构建法治中国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方面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执行纪律没有例外,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顽强意志执行铁的纪律,并通过教育、引导、监督等方式促使全体党员共同遵守;另一方面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依法治国战略,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
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执行力。
100 年党的纪律建设宏阔历程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前瞻性。党的纪律以自觉坚守党性原则、政德标准、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实现了与法治体系的契合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规则体系。纪律建设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化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形的重塑、神的重铸,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请简要阐述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建党百年来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总结建党百年来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把握基本规律、更好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原理,充分认识党中央权威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这一重要论述,从总结党历史经验的角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党中央权威的极端重要性。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维护党中央权威。早在 1922 年 7 月,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党章,明确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抗战时期,针对张国焘“另立中央”、王明领导的长江局同中央分庭抗礼的宗派主义行径,1938 年 10 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规定,各中央委员不得在中央委员会以外对任何人发表与中央委员会决定相违反的意见,亦不得有任何相违反的行动。
新中国成立后,在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必须加强党中央的权威,“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维护党中央权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指出,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表明,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前提 党中央权威,既表现为自愿性的服从,又表现为强制性的权力。历史经验表明,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以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前提。列宁就曾指出:“党的中央机关必须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全体党员的普遍信任,成为一个有权威的机构。”建党以来,我们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
1929 年 12 月,针对红四军党内单纯军事观点,古田会议决议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强调“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抗战时期,随着党组织和根据地的扩大,党政军民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状况,甚至发生地方政权、军队向党闹独立性的问题。1942 年 9 月 1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明确根据地要实现领导的一元化,规定党的领导的一元化不仅表现在同级各组织的关系上,还表现在上下级关系上,各根据地领导机关在实行政策及制度时,必须依照中央的指示。
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地区和单位出现破坏党中央权威的错误倾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统一财经、维护党的团结、成立领导小组等方式,初步确立起全国执政条件下的党中央权威。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必须把任何地区、任何部门的党的组织及其工作看作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整个党及其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为加强党中央对有关重大
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克服国家政权脱离党中央领导的危险,1958 年 6 月 10 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指出“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直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向它们直接作报告”“具体执行和细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决定权在党中央”。中央各小组的成立,大大强化了党中央的最高决策中心地位,加强了党中央权威。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巩固了党中央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強党的全面领导,强调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权在党中央,党的任何组织和成员,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并通过成立多个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通过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政治巡视,净化政治生态,巩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强化了党中央权威。
三、必须正确处理领袖与集体领导的关系,把维护核心的权威与维护中央领导集体权威统一起来 从构成看,党中央权威涵盖作为组织的中央领导集体权威和作为核心的个人权威,兼具组织化和人格化的特征。其中,作为组织的中央领导集体权威是基础,是维系党中央权威的基本面;作为核心的领袖个人权威是关键要素,对发挥党中央权威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实践表明,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处理好领袖与集体领导的关系,而不可偏废其一。
党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由于政治上不够成熟,照搬苏联革命经验,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集体,甚至发生家长制等错误倾向。遵义会议后,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有了毛泽东这一核心,中国革命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取得了胜利。1964 年 11 月 20 日,邓小平在会见秘鲁共产党(马)领导人时强调,“党一定要有领袖,有领导核心”“领袖就是团结的核心,他本身就是力量。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有了毛泽东这样的领袖。领袖与集体领导是不矛盾的”。然而,由于没有处理好领袖与集体领导的关系,党中央权威的主体逐步转移到领袖个人,以至发生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等现象,破坏了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也弱化了党中央权威,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了损失。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突出领导集体的作用,着重强调集体权威。20 世纪 80 年代末,面对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形势,在强调集体权威的同时,更加强调维护领导核心。同时,新时期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因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即使发生中央领导人的变动,也没有影响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稳定的。正因如此,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严峻考验并成功推向 21 世纪。
党的十八大后,面对“两个大局”的复杂形势及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强调作为集体的党中央的权威,而且强调中央领导集体中领导核心的权威。在党的十九大后,维护党中央权威的主体正式确立为“两个维护”,即作为集体、组织的党中央权威和作为领袖、统帅和核心的个人权威,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正是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才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有一套制度和规定。”维护党中央权威,根本还是靠制度。必须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及时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理论原则、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建立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制度体系。
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二大在制定的第一部党章中,专门设置“纪律”一章,对维护中央组织的权威作出规定。1938年 10 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此次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正
式规定“四个服从”的纪律,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明确“全党服从中央,党的一切工作由中央集中领导”。
为使中央机构更加简便与灵活,使事权更加统一与集中,增强中央的领导效能,1943 年 3 月 20 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明确在两次中央全会间,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工作的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书记处是根据政治局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在组织上服从政治局,在政治局方针下有权处理和决定一切日常性质的问题;书记处会议随时由主席召集,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推定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和书记处主席。这一规定,以制度形式明确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权,也使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有了制度保证。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还为党中央起草制定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政权在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开始发挥更大的职能作用,政府部门出现分散主义倾向。为此,1953 年 3 月 10 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规定政府工作中一切主要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中央讨论和决定或批准以后,始得执行;政府各部门对于中央决议和指示的执行情况及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均须定期、及时向中央报告或请示,以便能取得中央经常、直接的领导。党的八大通过了全国执政条件下的第一部党章,为维护党中央权威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明确“凡属全国性质的问题和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统一决定的问题,应当由中央组织处理,以利于党的集中统一”等。然而,党的八大的这些原则性规定没有配套的党内法规和实施细则,没有真正实现制度化,此后又受“左”倾错误影响,使八大党章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改革開放以来,党总结经验教训,在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对维护党中央权威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等等。这些规定,被此后历次修改的党章所坚持,为新时期维护党中央权威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部分明确规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及中央军委实行军委主席负责制等内容。
两部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均对维护党中央权威作出规定。1980 年 2 月 29 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规定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集体领导必须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反对和防止分散主义。2016 年 10 月 27 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明确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自觉服从党中央领导,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必须自觉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等。
条例、规定等其他党内法规细化了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制度规范。1997 年 2 月 27 日,首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把政治类错误作为违纪行为之首,明确对破坏党中央权威的行为作出处分规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修订或制定的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问责条例、党务公开条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等,都体现了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有关要求。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一致同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明确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主动将重大问题报请党中央研究,坚持每年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等。
此外,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实行军委主席负责制,为维护党中央权威提供了根本保证。
请简要阐述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
建党百年来党传承红色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陈 莉 1 石 珂 2
( 1. 广西北投地产有限公司 , 广西 南宁 530029 ; 2. 广西师范大学 , 广西 桂林 541004 )
摘 要 :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而转换成的优秀文化, 她身上所特有的与时俱进的特征使其在各种文明充斥着的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奋斗百年路,启航新
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之际, 我们除了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外, 还要明白党是如何把红色文化一代又
一代传承并加入新时代内涵发扬光大的。
关键词 : 红色文化 ; 传承 ; 中国共产党 ;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 G4
文献标识码 : A
doi : 10.19311 / j.cnki.1672-3198.2021.35.004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 要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 , 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与国外文化交流碰撞、扩大自身影响、立足于世界发展之林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状态 ,不仅包括战争遗址、革命根据地等物质文化 , 也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 , 对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首屈一指的作用。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 其主要特性在历史长河中也绽放出独特色彩。
1 红色文化的内涵
首先, 由中国共产党引领是红色文化概念的核心。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 红色文化便引领着我党一路走来, 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导者以及践行者。虽然学术界对红色文化概念的定义持有不同的见解, 但综合来看, 学者普遍认同, 红色文化是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不断革命斗争的进程中诞生而来的, 并 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进化成的文化形 态。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征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分不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 :“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做出巨大牺牲, 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 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 役的命运。”
其次, 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是红色文化的实践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 斗争期间形成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与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密不可分。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独 立, 红色文化相随中国人民相伴完成革命的全过程。
而部分学者基于“红色”符号与革命之间的联系, 认为“红色”符号的指向为“革命” , 与独立、解放、救国等含 义密切相关, 为此红色便是革命的表征, 因此基于红色 “符号”所指代的内涵形成了红色与文化的结合体, 即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源于革命精神, 只要革命精神永 存 , 红色文化便生生不息。
再次, 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理论指导。新中国成立前 , 毛泽东指出 :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红 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 义理论相结合的新成果 , 是中国实际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成果。一方面 ,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 另一方面 , 我党的伟大实践也不断地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 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革命奋斗 , 建设新中国 , 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开端 , 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不断弘扬红色文化具有相同的落脚 点和价值归宿 , 即一切为了人民。
总而言之 , 我们可将红色文化定义为 : 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 将马克思理论作为指导 , 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而产生的,并在社会主义 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发展着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态。
2 红色文化的鲜明特性
(1)
阶级性与革命性共存。不同阶级的阶级属 性创造出不同的阶级文化,红色文化的创建主体为无 产阶级代表 , 也就是中国共产党 , 其内涵性质必定反映出无产阶级的诉求和理想抱负,体现无产阶级的意识 形态特征。红色文化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即存在,
中
国共产党在混乱的大环境中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承载着人民的希望应运而生, 在当时买办文化、封建文化等 盛行的时代, 红色文化想要成为主流文化、引导社会舆 论导向 , 就必须要同其他文化作斗争 , 这在一定程度上 就再次界定了红色文化的又一特征为革命性。阶级性 是红色文化的压舱石 , 革命性是红色文化的活力剂。
(2)
民族性与开放性共具。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载之演进 , 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 , 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独特底蕴 是红色文化的底色。此外红色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 革
命时期 , 其产生是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批判吸收的基础上, 而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吸收借鉴的理论成果。
时代在不断发展 , 红色文化想要继续保持优良品格 , 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自身 , 对外界因素和文化进行开放式选择性吸收。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指南 针 , 开放性是民族文化的助推器。
3 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
(1)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就地传承。红色文化作 为一种集体的精神形态 , 其对精神的统一团结和行动的指挥鼓舞所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地区
现代商贸工业
2021 年第 35 期
9
2
; 4
[]
[]
[] [] ,
[]
[]
[]
以及作为接收者的我们也要对信息加以甄 大胜利 [ J ] . 人民日报 , 2017-10-28.
形成的红色文化 , 需要我们要主动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 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对红色文化的续接。
首先 , 各地文化部门要分类保护、合理开发各类革命遗址等有形红色文化 , 梳理红色文化的多种内涵 , 同时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层底蕴 , 将红色文化转换成人民喜闻乐见、轻松接受的形式 , 使实现红色文化不断流。比如在传承红色文化时 , 对年轻人等 具有活力思想的群体可以采用歌舞剧或者舞台剧的形 式来实现红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熏陶 , 对于老年人等 群体可以采取戏曲等形式促进其对红色文化的吸收传 承。其次 , 各地文化部门要结合一定的工具载体来创新红色文化的形式 , 比如互联网等 , 利用网络知晓人民群众对何种文化形式最为接受 ,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 将红色文化与媒体手段相结合 , 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发展活力 , 并和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形成合作 ,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会 , 打通红色文化流通机制。最后 , 各地文化部门可建立网格式红色文化交流网 , 一个家庭占据一个网格 , 通过设置一定的红色文化打卡目标 , 比如一个季度内完成红色电影或者红色书籍的观看和阅读 , 并把读后感上传至群网格 , 利用这种家庭固定时间固定对象的交流影响 , 来促使居民由被动向主动的转换。
() 整合资源、多体联动有效传承。当前我们处于 多媒体的时代 ,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借助工具实现目的 , 我们应搭载数字化快车 , 利用媒介资源拓展红色文化实践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针 , 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和纪念要通过实践来体现 ,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收集红色文化资源 , 达成与红色文化基地的君子协定 , 即与其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 鼓励支持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基地实际的探索 , 感知红色文化独特的时代魅力。除了军训 , 学校还可以开展红色文化探寻活动 , 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开展红色文化调查时间 , 探索搜寻当地或者和本校有关的红色文化故事 , 整理汇总成红色文化刊物 , 帮助学生在理论上感知红色文化、在行动上重温红色文化。其次学校还可以创新化红色文化的感知形式 , 除了实地参观以外 , 可以建立红色文化板块 , 在学校官网或者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为红色文化特地流出宣传空白 , 红色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史馆 , 由学生汇总补充关于学校的红色故事 , 学校主动宣传、学生主动接受 , 形成红色文化传承的良好闭环 , 让红色文化的精神层面和实体层面形成冲击碰撞以更好传承。红色文 格的标准, 同时可以设立专门人员负责红色文化网站及微博、微信等后台的管理和维护, 并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核, 对体现红色文化的相关信息, 优先上传或者频繁推送, 保证内容的真实可信和平台的健康运行, 有效发挥网络媒体的网格功能, 合理引导网络舆论风向, 利用文化传播的广泛性, 帮助广大人民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另外, 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我们也要把控道德准则, 有底线地点击信息,拒绝低俗恶搞信息, 积极传播转发关于红色文化的正能量信息, 对于信息慎进慎出。
()前呼后应、环形传承。“夫同言而信 , 信其所 亲 同命而服 , 行其所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同样的一句话从别人口中说出来 , 自己会觉得其可信度并不高 , 而从家人口中说出来自己就会相信 ; 同样的一个指令 , 由别人发出自己或许不会听从 , 而家人作出自己就会服从。这句话反映出家人对我们的影响 , 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可以用来增强红色文化 在家庭中的认同度。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和组成细 胞 , 一个家庭如果父母对红色文化持以否定态度 , 长时间的行为感染和情绪熏染也会致使孩子产生同样情 绪。因此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传承红色文化的责 任和担当 , 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红色文化素养 , 提高自己的红色文化水平 , 主动了解红色文化及其演变历史 , 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点滴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中 , 使子 女对红色文化持以公正态度看待。另外在子女成长过 程中 ,父母要及时观察子女的思想动向 , 一旦发现其思想出现偏离 , 要与子女及时沟通、纠正。社会渲染红色 文化氛围、媒体构建红色文化风向、学校施与红色文化 教育、家庭提供红色文化观察 , 每一主体都发挥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 红色文化才能被更好的传承。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 崇高事业需要正确引领。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和献身精神的集中 体现 ,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 , 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事例。她以跨越时空的感染力和 号召力 , 在今天仍然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 让我们把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持续奋斗。
参考文献
[ 1 ] 习近平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 N ] . 人民日报 , 2016-12-9 ( 1 ) .
2
陈鹏联 , 刘建伟 , 程霞 , 等 . 红色文化与价值引领———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集 [ M ] . 西 安 : 西 安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出 版 社 ,
化的传播介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所以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队伍也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 ,
2017 : 110.
3
徐魁峰 . 开展红色体验教学提升思政课程魅力
[]2011 ,( 3 ) .
[ J ] . 教育评论 ,
[]
在自身理论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善于使用教学工具 和方法, 利用师生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把红色文化灌 输、浸染给学生。
4
金民卿 . 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构建 J . 井冈山大学学报 , 2015 ,( 1 ) .
5
黄艳 .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究 J . 文化学刊
( 3 ) 正向引导、安全传承。新媒体的作用无时无刻 []2015 ,( 3 ) .
[] 不充斥在我们四周 , 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产物占据着我们的生活 , 新媒体像一张网 , 无形网住了我们 , 新媒体便利了我们生活的同时 , 我们也必须看到其负面影响 , 即过于随意性和主体差异性。新媒体上的信息残次不齐 , 这就要求网络媒体的运营者要牢牢把控
,
6
孙学文 , 王晓飞 .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 . 吉首大学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9 ,( 04 ) .
7
孙绍勇, 郑人杰 . 红色文化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四维解 析[ J ] . 湖北社会科学 , 2017 ,( 11 ) .
8
敖祖灰 , 王瑶 . 做好弘扬红色文化这遍大文章 [ J ] . 文化纵横 ,
2017 ,( 03 ) .
9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别、选择性吸收。具体来说网络媒体应加大对网络空间的净化力度 , 对各种信息的上传和发送界定更加严 [ 10 ] 毛 泽东 . 毛 泽东选集 ( 第 4
卷 )[ J ] . 北 京 : 人 民出版社 ,
1991 : 1516.
新 时 代 论 坛
网络主权
10
现代商贸工业
2021 年第 3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