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机关干部如何在学习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完整版】

富丰文库网 发表于2022-08-04 1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关干部如何在学习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机关干部如何在学习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完整版】

机关干部如何在学习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毛主席曾经说过:“干革命不仅靠枪杆子,还要靠笔杆子”。小平同志也曾说:“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对于机关干部特别是我们省直机关干部,手中的笔杆子就是我们的枪杆子。从“学、研、读”活动到这次的能力素质培训,X主任到任后一直非常重视抓省直机关的增智强能,多次利用会议、谈心等时机,为大家传授经验、梳理思路、确立目标,尤其对表单位领导的指示要求、对照机关岗位需要,突出强调了践行“三好”、争当“五手”的目标要求,鲜明标定了省直机关干部应有的样子,为每名同志明确了努力方向。

作为省直机关干部,要想“出好注意、写好文章、办好事情”、成为“政策好手、谋划强手、文字高手、办事能手、应急快手”,必须练好材料写作这个基本功,才能确保以文辅政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所谓写作能力,实际泛指以文字形式,把理论、观点、政策、规定、指示、要求、经验、做法或事实展现给他人的能力,是一个人理论修养、认识能力、实践经验、文字水平等素质的综合体现。写作的过程,实际也是训练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大家要重视写作,敬畏写作,绝不能看单了、看浅了、看偏了。关于如何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写好文字材料,同志们当中不乏真正的材料高手,既有厚实的理论素养,也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更有实战实践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主要结合工作体会,围绕公文写作的基本流程、基本要求、易犯毛病和方法途径四个方面,同大家交流一些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掌握科学方法

熟悉拟稿基本流程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为文如造屋”。写文章和造房子一样,必须讲究章法,按照基本流程实施。盖房子如果不管用途,不预先准备材料、设计图纸、确定结构样式,只管下脚砌墙,砌多高算多高,感觉不够就再加一层,势必很难造出布局合理、令人满意的房子。同样道理,写文章如果主旨不明、提笔就写,思路不清、无序堆积,结果只能是杂乱无章、形神俱散。我觉得,大到领导的汇报、报告、讲话,小到一篇要讯、新闻、主持词,都有一个“准备-起草-送审-定稿”的基本流程,只有按照基本流程走,才能把文字材料写好。

(一)准备——准备工作要充分。写材料最忌讳的,就是一受领任务,拿起笔就写。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本想尽快完成,但往往适得其反,枉费时间和功夫。以起草汇报材料为例,动笔前至少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①明确具体要求。要了解上级指示和通知精神,掌握有关要求,明确汇报什么工作?是哪一个时间段的工作?需要汇报多长时间?完成起草材料的时限?等等。②领会上级意图。如果给领导起草汇报材料,还应主动征求领导的意见(如果是写自己的汇报,建议也征询一下直接领导的意见),看看领导对汇报材料有哪些具体要求。③收集资料素材。写文章有料没料是不一样的。如果平时有备无患,一篇文章构思好了,就可以是直接施工;
如果准备不足、库存不够,还得临阵磨枪、急用现找。收集资料素材,不是单纯的将业务工作、事实数据、事理佐证等材料收集储备起来,还要认真检验、精心选择和适当加工。比如,对引文进行核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改造,等等。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做准备,免受因仓促上阵可能导致的“推倒重来”之苦。

(二)起草--基本环节要走实。准备工作做好后,就要转入施工阶段。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①理清思路,拟定提纲。受领拟稿任务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理思路。理思路的过程,既是对材料主题进行研究、思考、深化的过程,也是对材料的框架结构进行权衡设计使之条理化的过程。列出提纲,就是要提炼出写作的标题,包括一级、二级、甚至三级以上的标题。这一过程,就好比艺术家作画,先勾画出人的轮廓,然后再按照头、胸、腹、腿、脚一步步画下去,这样,既不会走样、跑题,也有利于集中精力分段完成,既可减轻写作压力,又能增加写作信心。②精心选材,对号入座。提纲拟定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收集好的资料素材放在相应的框架内。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一股脑都放,还必须精心挑选,把最合适、最典型、最能体现效果的素材挑出来,否则,材料就会堆砌;
对于表达含义、体现效果几乎相同的事例、数据,要舍得“忍痛割爱”(具体要求后面再讲)。另外,素材选定后,一定要把握整体效果,用过度语言衔接好,确保文字材料语句通顺、合乎逻辑。③严谨细致,反复修改。文章不厌千遍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推敲出来的。鲁迅先生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所以,初稿形成后,如果时间允许,还需要有一点吃苦的精神,要甘于加班、熬夜认真修改,这是提高材料质量的关键一环,同时也体现了对自己,对领导,对组织高度负责的精神。一要反复推敲。要力求达到语言表述准确、恰当、新颖。准确,就是确保文中用词用语、立场观点等准确明晰,与上级精神、法规文件等保持一致;
恰当,就是标题与内容要对得上;
新颖,就是尽量避免陈词滥调,给人庸俗之感。二是要反复核实。运用的材料要真实,不要有出入;
列举的数据要准确,不能有差错(当领导提出疑问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三是要反复校对。不要出现错别字和用错标点符号,否则,写得最好,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三)送审--材料送审要及时。起草材料要有非常严格的时间观念,必须打好提前量,如果一直拖到时间后墙才将材料送审,领导就没有时间审阅,势必会耽误时间、影响工作。一定不能有“时间到、任务完”“行不行就这样了”的侥幸心理和懈怠情绪,否则,不仅工作没有成效,还会在领导心目中印象大打折扣。如果是遇有临时性紧急任务时,材料形成后,必须要在第一时间送审,哪怕是深夜完稿,也要放在领导第二天一早就能看到的醒目位置;
必要时,甚至还要敲门报告,打断领导休息,确保不影响后续工作推进。

(四)定稿-一打印装订要精细。俗话说,编筐编楼、重在收口。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最容易出纰漏,最终导致工作白干、辛苦白费。具体讲,就是要认真装订、反复检查,杜绝缺页、顺序颠倒,避免万一领导没时间看,汇报的时候出洋相。

二、扭住关键要点

遵循写作基本要求机关文字材料写作的共性要求很多,具体可以概括为“四性”,即准确性、简明性、时效性和生动性。其中,准确是就内容讲的,简明是就形式讲的,时效是就时间讲的,生动是就表达效果讲的。

一是准确性。机关工作传递的信息、表述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分寸恰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随便裁剪实施、编造数据。文稿中阐述的观点、运用的材料、摆的事实、提的问题、出的主意,必须符合党、国家和军队的大政方针,符合上级的指示精神,符合单位领导的意图和机关领导的安排,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规律。准确性既是技术性要求,也是作风方面的要求。周主任在部门年终总结会议上就对大家提出了“严、准、实、正”的要求。我理解,除了“准”字直接讲准确性外,“严“实”“正”也跟准确有关。没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就容易出差错,掌握的情况就容易失真。为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一是要熟悉有关方针政策、条令条例、法规制度和上级指示要求,准确理解其精神实质;
二是要搞清事实,并据实表达;
三是要熟练掌握表达技能,准确用语、恰当修饰;
四是要有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作风,不主观臆断、妄下结论,不随意拼凑、移花接木,不为迎合取悦而歪曲事实、弄虚作假。实践证明,公文写作中的差错,不仅有损文件和材料的质量,而且有损领导机关的形象,对工作指导产生负面影响。要把准确作为公文写作的生命线,树立“标准第一”的意识,认真,认真,再认真。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严格把关:①倡导或反对的东西,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军队条令条例及各项制度规定,不能因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不借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②引用习主席的论述和部委省委的指示,要对照原文,防止间接转引、“以讹传讹”;
引用古人的文章、诗词、名言、警句,要认真核对,防止张冠李戴。③评价一个单位、一项工作,要中肯贴切、一分为二、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防止片面性、绝对化、走极端。例如,对先进典型,不能一俊遮百丑,任意拔高;
对发生案件、事故的单位,不能全盘否定,等等。④运用事例、数据要准确无误。对“第二手资料”要认真核实,对揭露性、批评性素材要搞得很准,引用反面事例、数据,要格外慎重,决不能与事实有出入。⑤对专业性很强或自己不大熟悉的事例和数据,要认真核查、虚心请教,必要时请专业人员把关,不能凭想当然落笔。二是简明性。语言表达的简明性,是指表达要简洁、明确,使对方方便理解材料所表达的内容。简洁,即文字篇幅简短,用语简练;
明确,即主旨鲜明,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表意确切。要做到简明,一方面要熟悉所表达的事物。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告诉别人,真知、真懂、真会是简明表达的前提和关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功夫在诗外”。刻意在表达技巧上下功夫,可能效果不佳;
下功夫把事物的来龙去脉、主干层次、细枝末节搞清楚,表达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另一方面要搞清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这样才能抓住主旨,突出主线,分清层次,做到主题突出、层次清楚,环环紧扣、前后照应。对事物了解不深不透,就很难看清楚、讲明白。有的同志写材料拉拉杂杂、含糊其辞,抓不住要领,让人“不听还倒好,越听越糊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所表达的事物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所以,想综合,综合不起来;
想概括,不知道怎么概括;
理不清主线,抓不住本质,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三是时效性。通常情况下,机关文字材料都具有时间紧、要求高的特点。如果说质量指标是弹性指标的话,时间指标则是刚性指标,提高文字材料质量没有止境,但完成材料的最后时限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不误事是“底线”。当然,讲时效也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有的同志受领写作任务后交活倒是挺快,但质量太差,连修改的基础也没有,反倒耽误很多时间,导致后面工作十分被动。写作的时效性来于平时的刻苦训练和持续积累。要想写得快,至少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苦练基本功。很多时候不是大家不想快,而是想快快不起来。问题在于功力不够。要坚持主动锻炼,不放弃每次实践机会,在勤学苦练、多写多思中积攒写作的本钱。具备了过硬的写作基本功,材料要求再高再急也能应付。二是要增强预见性。对单位工作的中心重心、阶段性重点、倾向性问题以及单位领导关注的问题,要主动思考、有所预见。否则,任务来了就会感到突然,工作就会被动。没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既不会有高质量,更不会有高效率。要学会预见工作进程,预先占有资料、掌握情况,基础数据要烂熟于心,新的情况要随时掌握、随时更新、不断积累,以便用时随手可取。三是要砥砺好作风。一有任务要迅速作出反应,立即进入情况,争分夺秒、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争取提前完成任务。所有工作往前赶,为后面的修改甚至返工留有余地。切记:要为领导的修改审定预留时间,以免修改量太大,超过了规定时限。

四是生动性。这里所说的生动,不是说把公文写得向文学作品那样生动有趣,而是指文字材料的语言不要那么机械、呆板,不要陈词滥调、老生常谈,不要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说话,不要千篇一律,像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机关文字材料追求的生动,是在规范化的基础上的生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并不是把公文写得像散文。我们常常讲要杜绝“文山会海”,而语言生硬、机械呆板的公文语言和言之无物、内容空泛的各种讲话,就容易加深各级对“文山会海”的反感。官话,空话,套话,废话,阅读这样的文字味同嚼蜡、苦不堪言,效果可想而知。增强材料的生动性,一是起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可传出内在之“神”。有一个鲜明、生动、形象的标题,不用看内容,材料就“出彩”不少。文字材料的二级标题可长可短,样式各异、变化多端,对材料的生动性影响很大,要在标题的提炼和推敲上多下些功夫。二是选好素材。要增强文章的活力,精选素材至关重要。光有思想,没有素材,必然空洞;
只有素材的堆积,没有观点统领,则会显得臃肿杂乱。写作前要筛选那些最能说明主题、阐明观点的素材,哪里用什么、怎么用,要通盘考虑、精心安排,使所用的素材与观点保持一致、有机结合,使整篇文章血肉丰满、浑然一体。三是用好语言。材料写得好、耐读,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调查报告、指示等文书,也应做到语言规范、朗朗上口。想要用好语言,实践中就要多看、多写、多背、多思,脑子里“货”多了,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对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谚语、群众语言等要多记一些,还要注意学习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语言,力求使写出的材料新鲜活泼,体现时代特征,让人喜闻乐见。

二、把握特点规律

努力克服易犯毛病质量不高的文字材料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分析这些毛病,有助于我们在材料写作中有意识地减少或避免这些问题,起到更好的文字表达效果。归纳起来大致以下十种:

一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有些材料架子搭得很大,面铺得很广,层次和条目太多,看上去内容很全面、很系统,实际上非常散乱。拟稿的同志在思考和设计总体框架时,总想把工作反映得全而又全,生怕把所做工作和成绩埋没了。但如果不能脱离像“党委重视”“领导挂帅”“加强指导”“形成合力”“发动群众”“狠抓落实”等这一套模式化的用语,文字材料就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时候,不是工作本身没有特色,而是写材料的同志没有发现特色、抓住特色、突出特色。比如,写关于会议和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闭着眼也知道讲些什么,不外乎:党委专题研究,原原本本传达,成立领导小组,深入单位帮抓,联系实际找差距,针对问题定措施,检查指导促落实;
结尾基本都是这个进步、那个提高,这个完善、那个改进。压强定律告诉我们:当压力一定的时候,受力面越小,压强越大。写材料也是这样,要想打深烙印,就要跳出“求全”的思维定势,收缩正面、突出重点,抓住本质、体现特色。要把力量集中起来,像挖坑道、掘深井一样,从一点进入,实施纵深突破。这样的文字材料才会有力度、有深度。安排材料结构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叠床架屋、密密麻麻,三个问题能说清楚的,就不写四个问题;
四个问题能说清楚的,就不写五个问题。

二是重复雷同,千篇一律。我们在文字材料写作中讲创新最多,重复雷同的东西出得也最多。可谓是“讲创新不遗余力、雷同化俯拾即是”。概括来讲,首先是标题雷同;
其次是情况雷同,问题雷同,特点雷同,观点雷同,论证角度雷同,对策措施雷同;
再次是写作手法雷同。如调研材料,不是对某某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就是从某某方面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经验材料,往往是突出几个“性”,抓住几个“字”,搞好几个“结合”,处理几个“关系”,做到几个“加强”,等等。造成雷同的主要原因:一个是模仿所致。写材料往往从模仿开始,结构、观点、语言都能模仿。现在供模仿用的各种公文写作范本特别多,其中有精品也有次品,结果是,好的东西被模仿了,不好的东西也借机流传下来。另一个是懒惰所致。有的同志怕动脑、图省事,不愿下功夫辟新径、走新路。甚至认为机关就像文字材料的“加工厂”,惯用套路既省力又保险。应当承认,要写出有见地、有新意、能抓住人的好材料确实不容易。但不容易不等于做不到。要有意识地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要摆脱惯性思维和套路框架,用发散思维分析思考问题;
二要勇于否定自己,不要轻易肯定、自我陶醉;
三要请教他人,在讨论和碰撞中推陈出新(我们部门的每次集体推稿,就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四要养成关注和研究新形势、新动态、新情况、新问题的习惯。

三是观点陈旧,套话连篇。观点陈旧和套话连篇是孪生兄弟。没有新话可说,必然用套话充数。比较典型的就是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正确的废话,就是那些你挑不出毛病也抓不住把柄,但又毫无意义的话;
漂亮的空话,就是不咸不淡、没有内容、缺乏营养的话,说多说少一个样,说与不说一个样;
严禁的套话,是指那些长期以来形成固定套路的语言模式,包括因循惯例的套话、配套成龙的套话。套话多,组成套话的词汇使用频率就高,最常见、常用的有:搞、要、抓、必须、坚持、注重、大力、加强、切实、高度、确保、充分、反复、务必、深入,等等。这些词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不断叠加,比如“坚持”前面加上“务必”“始终”“主动”,“加强”“发挥”“提高”前面加上“大力”“切实”“进一步”,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尽量避免的。

四是事实不准,提法不当。事实清楚、提法准确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要避免为了增强所表达内容的力度和效果,对原本清楚的事实情况加以剪裁、移植、嫁接,又或者弄得含混不清、误导受众,使之理想化。比如,“先后13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字30多篇”等,都是故意把事实弄得含混不清的典型手法。提法是观点的集中表现,必须跟党中央和习主席指示精神对标对表,符合规章制度。要避免提法不当,就是不能乱提口号、乱提要求、乱提标准,一旦形成误导,不仅会造成工作损失,还会损害机关的威信。特别是要防止把正在做的工作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说什么就什么最重要,无论强调什么工作,都是主官是“第一责任人”、都要“一票否决”,等等。

五是主题转移,文题相左。主要是文字材料主题确定后,在写作中偏离主题,文题不符,上下错位,南辕北辙。比如,一份机关工作总结,其中有个标题是“正确处理抓自身建设与抓单位建设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过去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教训以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即“认识是如何统一的”。接下来,本该谈在实践中如何妥善处理二者关系,解决哪些矛盾,使之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但是,接下来的内容却再也不提“处理关系”之事,而是大谈怎样抓好机关自身建设,最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何种成绩等等。显然内容已经远远偏离了主题。再比如,一份经验材料,有个二级标题是“注重实践锻炼、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发挥机关职能作用的基础工程”。这是一个判断句式,但却写了这样四层意思:一是注重提高政治素质;
二是着力改善知识结构;
三是大力强化业务技能;
四是努力增强指导能力。标题是“为什么”,叙述却是“怎么办”,文与题明显不符。

六是泛泛而谈,对策不实。好的文字材料,往往都是内容充实、素材厚实。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对素材的收集、情况的掌握以及深入的思考基础上的。有的同志写几个观点,把架子打起来,硬着头皮往下写。由于思考不深不细、缺乏素材,往往导致“事不够、议论凑”,写出的材料也变成了“注水文章”。文字材料有的以事为主,有的以理为主;
部署工作、规划工作、总结工作,主要是写事;
动员讲话、辅导讲话、经验材料,说理的成分多一些。但不管怎样,都要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防止脱离实际和就事论事两种倾向。

七是观点不明,论证乏力。有的文字材料,特别是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主题不明确,分观点很多,缺乏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由于缺乏统领全文的鲜明观点,整篇材料会显得杂乱无章,让人读后不得要领,不知道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有的调查报告有闻必录,不厌其烦的罗列大量素材,但没有中心思想,只起到照相机和录音笔的作用,至于透过这些材料要看到什么,有什么启示和对策,简单一笔带过。还有的调查报告,不是从整体上反映调查对象的情况,而是用个别代替一般,列举一些极端的毫无代表性的事例,使人产生错觉,由“局部真实”导致“全局失真”。文章的说服力来自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大家撰写文字材料一定要想得清楚明白,观点立得鲜明准确,分析论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问题出现。

八是层次混乱,言而无序。如果说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的话,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主题解决的是“言之有理”问题,材料解决的是“言之有物”,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结构方面的常见问题有以下三种:一是结构松散。各部分之间没有多少内在联系,用序号生硬地扯到一起,缺乏亲和力、整体感。二是交叉错乱。构成公文的各个部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或者交叉关系。三是排序混乱。各部分内容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递进关系,层次安排没有遵循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让人感到颠三倒四、层次混乱。例如下面一分材料的一级标题:

(一)热爱本职,稳定思想

(二)落实制度,管好装备

(三)艰苦创业,注重建设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五)努力工作,争取领导

我们从中很难看出其中有什么内在联系,也不知道这几条是按什么逻辑关系排列的,这种结构方面问题是全局性的毛病,是写作难以进行,即使硬写出来,也很难被理解和把握。

九是拼凑标题,以词害义。工整、对仗的标题,看着舒服、读着上口,没什么不好,关键要表情达意准确,不能刻意追求、硬性拼凑。例如,有些经验材料习惯于使用这样的标题:“xxxx是首要前提,xxxx是关键因素,xxxx是根本保证,xxxx是重要措施,xxxx是基本途径”。其中可能有几条是准确的,但一旦走进这个模式便只能身不由己地拼凑到底,这就很容易牵强附会、词不达意。为了凑字数,有时不得已滥用省略语,容易引起误解。又或者,有些同志习惯于用“加强领导是前提”“发动群众是基础”“狠抓落实是关键”“转变作风是保证”“改革创新是核心”这样的标题,虽然句式很统一,但不够准确。再或者,用“启动器”“助推器”“加速器”“调节器”“感应器”等比喻修辞的标题,很难与实际内容构成一一对应关系,结果是弄巧成拙。十是文字呆板,缺乏锤炼。机关公文具有理论性、政策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等特点,要朴实准确、简洁明了,不需要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允许渲染和夸张,但增强可读性是必要的。否则,很难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引导向更高更深层次思考问题。语言缺乏锤炼,必然冗长累赘。分析原因:一方面是不善于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事物;
另一方面是不会掌握材料的界限,把不该写进材料的内容写进去了。比如情况报告,应以工作过程和结果为主,若是谈道理、谈意义、谈认识,文章必然短不下来,质量也很难上去。

三、注重实践锻炼

一是要掌握基本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把文章写好,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可以说知识储备的丰富程度与文章质量是成正比的。要学习政治理论。机关文字材料大都是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来的,要求我们在写材料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学会寻根溯源,从上级文件、领导讲话、政策法规中找依据,使材料观点、内容有出处,材料的高度主要来自于这里。尤其要抓好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运用,我们既能从中学到立场、观点、方法,也能积攒好字、好词、好句、好修辞、好逻辑,对于写好文字材料非常重要。要熟悉各类业务。虽然我们是省直机关,但撰写文字材料时经常会涉及大量的综合性业务知识。如果业务不熟悉,就看不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抓不住主要矛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说外行话、办外行事。所以要有意识地多掌握一些职责之外的业务知识,机关人员三个部门的业务都要有所了解,确保写作中无论涉及哪一方面内容都能应对自如。要学好语言文学。通过多读美文、专著,了解怎样确定主题、建立结构、运用资料,以及如何使用对比、照应、起承转合等写作基本技巧。同时,也要从中掌握基本的语法、修辞和逻辑,学语法主要是消灭病句,把文章写通顺;
学修辞主要是增强表达效果,把文章写准确、鲜明、生动、优美;
学逻辑主要是避免犯偷换概念、该换论题、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要坚持边干边学。毛主席讲“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写作中,大家经常会遇到不懂不会或者拿不准的问题,出现类似情况后,要及时查阅资料文件,或请教专业人员,彻底把问题搞清楚,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效学习途径。所以有的同志写完一份材料后,常常会感到增长了不少知识

推荐访问:机关干部 何在 表达 机关干部如何在学习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机关干部如何在学习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如何快速提升文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