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创建,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一个将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伟大事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斗争的需要。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演变,特别是 20 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并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这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准备了干部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很快制定出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并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上领先的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当历史进人 19世纪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陷于停滞的状态。这时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对内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遭到禁锢,完全感受不到世界潮流的变动和发展。在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中,民族的生机与活力被扼杀了。到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已陷人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的境地。此时,西方一些国家已经或正在发展为世界强国。它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通过工业革命,建立起近代化的大生产。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和谋取更大的利润,这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列强依仗船坚炮利,把触角伸向世界各地,进行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这样,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中国,自然成了它们垂涎和掠夺的目标。1840 年,号称“旧不落帝国”的欧洲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炮舰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清政府在战争中遭到失败,被迫于 1542 年 8 月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社会的性质由此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又相继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害。在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除割地赔款之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取得了在华通商、设厂、传教、驻军、海关、租界、内河航行以及领事裁判等一系列特权。至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中国已彻底丧失了昔日东方大国的地位,沦落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随着外国列强的人侵,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趋尖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外敌入侵和改变社会现状,同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英勇顽强的斗争。其中,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民革命斗争,给予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封建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但是,这些斗争最终都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遭到失败。面对清王朝的衰落,一批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世界大势的变化,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甚至连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上层人
物也逐渐意识到,不能再继续按照“祖宗之法”统治下去了。于是,清末出现了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清王朝最后为自救而推行的“新政”。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遭到失败。严酷的现实表明,无论是旧式的农民革命斗争的道路,还是以西方国家君主立宪为榜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都走不通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遭遇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段充满苦难的历史图景之中,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第 1 讲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任务也日益凸显出来,这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历史的发展表明,在这两大历史任务之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只有先完成前一项任务,才能将后一项任务提上日程。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1911 年 10 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树立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但是,这场革命也有明显的弱点:它没有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广泛地发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工农群众,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其结果是,这场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辛亥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失败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并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中也没有出现一次社会大变动。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革命果实却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处于极端贫穷落后的状态。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不过,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传统造成巨大冲击,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压迫、要求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绵延不绝,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此后不久,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这不仅显示出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为中国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间隔仅 10 年,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多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到它的深刻影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最早出现在官办的和外国人开办的工业企业中。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而迅速壮大。20 世纪初叶,由于清末“新政”的推行,私人工商业有了最初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代表民族资本利益的商会。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资本又获得一个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机。一方面,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批有利于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大多数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厮杀,一度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和压迫。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自身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国工人阶级不仅开始为维护自身的经济权益而斗争,也初步参加了一些政治斗争。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虽然他们的人数还不是很多,仅 200 万人左右,但集中分布在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沿海沿江大城市,有利于自身的组织和团结;他们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痛苦,富有斗争精神;他们同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各阶级中,这个阶级是一个最进步、最革命、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迅速地觉醒,并很快登上历史舞台。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工人阶级身上。辛亥革命前后,近代新式教育在中国迅速发展,各类新式学校纷纷建立,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庞大的青年知识分子群。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学子,不同于旧式教育培养
出来的读书人,他们不仅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而且更加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学校里,他们是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的承接者;走出校门,他们便是这些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这一代青年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后来有不少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先进分子面对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严酷现实和痛苦经历,仍不屈不挠地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新的出路。1915 年 9 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仍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这无疑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这场运动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们号召人们冲破封建主义的牢笼,希望中国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场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然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和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这时已通过 1914 年至 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战争的空前残酷,战后欧洲社会的极度混乱,使世人为之震惊。这引起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人们第一次从世界范围内感觉到,资本主义制度已丧失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这种怀疑,推动着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途径,为他们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工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社会主义开始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中国先进分子由此看到了新的希望。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去探求俄国的经验,去学习和研究指导这场革命走向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于是,中国出现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李大钊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革命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战期间,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被大大削弱。战后,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欧洲出现了持续数年的革命高潮;亚洲一些国家也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浪潮。1919 年 3 月,在列宁的领导下,成立了由各国共产党和工人组织参加的共产国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国际的建立有利于团结和协调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共同斗争,也使得中国革命者在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时能够得到来自十月革命故乡的指导和援助。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从 1919 年 5 月开始,中国爆发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即五四运动。这场运动的起因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1919 年上半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实质上是英、法、美、日等几个强国的分赃会议。中国政府战时参加了协约国一方,因此也派代表出席。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走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项要求,并提出取消此前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但是,中国的这些合理要求均遭到拒绝,会议竟然规定德国将战前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日本。和会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德国劫走的天文仪器而已。对于这样一个和约,北洋军阀政府居然表示同意,并要求中国代表签字。中国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着巴黎和会对中国的态度。中国在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各阶层人民怒火中烧,
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像火山般爆发了。5 月 4 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3000 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并发表宣言,表示“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随即,爱国学生又举行了游行示威。这次示威遭到大批军警的镇压,有 30 余人被捕。面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学生们很快联合起来,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并举行总罢课。他们在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学生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反动当局的镇压下,北京学生的斗争一度转人低潮。由于反动当局公然表彰曹汝霖等并再次严令取缔爱国运动,学生们又一次被激怒了。他们从 6 月 3 日起重新走上街头讲演,又有许多人被捕。6 月 11 日,为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李大钊和高一涵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罢免卖国官僚等五条关于内政外交的最低要求,并表示:如果政府不顾市民的愿望,拒绝市民的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