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有了新收获和成果(4篇)

富丰文库网 发表于2024-08-30 16:19: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有了新收获和成果

  

  关于大兴调查研究工作心得和反思

  大兴调查研究工作心得和反思精选篇1实事求是“得门路”调查研究“不绕路”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党员干部更好履行职责、承担使命,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解决问题“走弯路”。

  坚持问题导向,确保目标导向“不绕路”。“要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可见,做好调查研究必须紧紧抓住问题导向这个“牛鼻子”。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才能找到问题症结、开出管用良方。要突出“真”和“准”,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将调查研究的“准星”对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靶心”。要敏锐捕捉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把握重点、看到难点。党员干部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调实情、查问题,要切实把调研中梳理的问题、形成的思路、总结的经验,及时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实实在在为群众排

  忧解难。

  坚持群众路线,确保实际效果“不绕路”。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一切为了群众”。“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剖析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要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既要到工作局面良好的地方去取经学习,又要到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同真正明白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深入沟通讨论,与人民群众想在一块、干在一起、打成一片,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走“捷径”。

  坚持服务发展,确保科学决策“不绕路”。“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广大党员干部要扎实细致、实事求是的开展调查研究,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才

  能抓住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大兴调查研究工作心得和反思精选篇2常行“三式”调研守好“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的__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精神,特别是要围绕总体要求和调研内容常行“三式”调查研究,老老实实搞调查、踏踏实实去研究,切实把问题找准、把原因找透、将措施定实,卓有成效地推动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始终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中守好“传家宝”。

  常行“点题式”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省略不得、马虎不得。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有一定之规的,须先进行调查研究,方能再进行科学决策,否则,就可能犯“拍脑袋”乱决策、瞎指挥的弊病。以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经常开展点题式调查研究,自觉主动把搞好调查研究,作为提高履职能力素质的“必修课”,勇于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积极深入基层,切实沉到一线,面对面了解基层实际,心贴心倾听群众诉求。只有戒骄戒躁、虚心请教,让基层干部群众感受到足够的诚心敬意,才能听到更多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大实话。

  常行“破题式”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重在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短板弱项,要在拿出实招硬招、解决实际问题。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就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找短板查弱项,决不是和任何单位或个人过不去,而是对待事业应有的负责任态度。对问题视而不见,对矛盾退避闪躲,只会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让小矛盾积成大祸患。从一定意义上讲,情况越复杂,矛盾越尖锐,意味着解决的难度越大,发展的空间也越大。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既要到工作局面好的地方学习好经验好做法,更要经常到困难多、压力大、情况复杂的地方研究问题,尽可能多一些解剖麻雀、深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把调查研究往深里做、往实上做,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破题水准。

  常行“立题式”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既是为了解决当前遇到的现实问题,更是为了化解未来可能面临的潜在矛盾,提前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开展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徒劳无益,反倒损害群众利益、贻误大好机遇,只会对事

  业发展添堵。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各级各部门工作做得好不好、成绩怎么样,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最有打分权,也最有发言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的便是孕育其中的群众智慧及发展空间,如此满怀热忱、满腔热情,定能汇聚众智众力、获得真知灼见,收获实实在在的调研成果。

  大兴调查研究工作心得和反思精选篇3“靶向发力”让调查研究“蔚然成风”

  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毛泽东同志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喊响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党的__以来,__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员干部要聚焦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过程内容和结果效用,以科学

  的方法和务实的作风,写好“扎根基层”这篇调研报告,让调查研究在广阔基层蔚然成风。

  在方式方法上“靶向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路线,避免“闭门造车”式误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调查研究正是解决问题的来源,解决问题正是调查研究的目的,从发现问题到推动问题解决,正是调查研究的使命之所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要重点聚焦实践过程中的新问题、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新思路、好办法。群众路线是调查研究的另一项总体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要“扑下身子”深扎基层,也要“迈开步子”寻计问策,既拜人民为师,又与群众交友,真正让调查研究查到人民的心坎上,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在过程内容上“靶向发力”,确保求真务实和纪律严明,避免“走马观花”式误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调查研究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具体落实,在于内容是否全面、过程是否务实。

  “求真务实”应当是调查研究的主基调,贯穿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始末,很多时候改革推进不下去、工作开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不敢触及问题本身最真实的那一面,不敢针对最根本的情况进行查摆整改。党员干部应当严格参照《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亲力亲为、亲自查看、亲身体验,既要深入机关,也要深入基层;既要调研干部,也要调研群众;既要解剖麻雀,也要把握全局,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不让调查研究成为“掩人耳目”的“空中楼阁”。另外,还要杜绝走过场、把现场当“秀场”的形式主义调研,杜绝“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流水线式”调研,摒弃报喜不报忧的错误思想和只迎合领导心思、不关注群众意愿的官僚主义做派,更不能打着“友好交流”的旗号搞“拿来主义”式的弄虚作假,让调查研究失去了原本的面貌。

  在结果效用上“靶向发力”,做好总结提炼和成果运用,避免“纸上谈兵”式误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总结提炼和成果运用是调查研究见实效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做好总结提炼,调查研究不能光调查不研究,调查得来的问题、数据、案例等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要下足“真功夫”“正确的功夫”,系统全面科学地梳理调查成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准确把握事物

  的发展规律,正确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系统提炼出应对问题的经验。要注重成果运用,对通过调研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关系到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拿出“时间表”“施工图”,及时加以推广和应用;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加以研究论证,或是再度调研,或是逐步完善,锚定打基础、利长远的目标,直至形成具体措施,上升为决策部署,最终付诸实施;对于那些已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政策,要加强跟踪了解、综合评估,动态优化完善调整,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工作的实效性,真正推动调查研究转化为“真知灼见”“良方妙策”。

  大兴调查研究工作心得和反思精选篇4调查研究应把握好“三性”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有其时代性和现实性、紧迫性和必然性,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只有调查研究,才能解决各种难题,只调查,或者不研究,都无法发现真实的情况,悟出正确的方法,形成有效的举措。领导干部要主动下基层“认认门、认认人”,不能光听汇报不搞调研,光看材料不到现场,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带着目的、带着责任去调研,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以实际行动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

  增强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在开展调查研究前,各级党委(党组)要科学制定方案,明确调研内容、方式、目标,时间、地点以及人员,科学安排、精心谋划、扎实推进。要确保调查研究的质量,必须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代表性,既要抓好重点调研、典型调研,又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做到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要明确调研人员,包括困难群众、基层干部、个体商户、致富能手等。明确调研地点,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又要到情况复杂地区和困难群众较多的地方,到农村、机关、企业、学校、社区调研,根据调研内容有重点地、有侧重地选择调研对象,确保其代表性。

  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了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为各级党委(党组)如何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此次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有重点、成系统的调研,各级党委(党组)要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

  务,立足职能职责、立足实际情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确定调研内容,明确调研方向,确保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对当下存在的棘手难办问题和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直接的现实问题,要快速反应、及时调查,集中力量、攻克难题,把调研力量往最需要的地方集中,使调研内容符合实际需要。

  保持调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调查研究方法好不好,关键要见成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当下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调查方式方法,使调查效果达到最佳。开展调查研究时,既要继承过去调查研究的好方法,如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现场勘察、问卷调查、蹲点调查等,也要结合新的调研方式、新的调研工具等进行调研,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网络调查、抽样调查、随机电访等方式,丰富调研载体、创新调研形式,推动调查研究工作扎实开展。此外,在具体实践中,各级党委(党组)要根据调研任务和实际情况选择调研方式,充分考虑调研人员的分布情况以及调研地点的人文环境,用对方法、事半功倍,切实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

  大兴调查研究工作心得和反思精选篇5调查研究当把“群众呼声”置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发广大党员干部热议。《方案》要求,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民众呼声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调查研究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展调查研究要将“群众呼声”置顶,做到“身入+心入”“上情+下情”“谋事+谋效”,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才能真正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以“身入+心入”发现问题,查民之所盼。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党员干部应当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用心用情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农村、企业、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调查情况。“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只有亲自去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才能摸到实情,听到真话,获得“第一手资料”。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要心系群众“冷暖”,深刻关注群众生活,从群众普遍关心的学位、车位、床位、厕位等问题出发,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

  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以“上情+下情”分析问题,研民之所思。《__在浙江》采访实录中记录了__曾写过一副对联关于调查研究的春联:“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深入调查研究重实际”。这副春联生动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研究分析问题就是该拿出这种精神,既要“吃透”上情,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指示精神,也要“把握”下情,了解和掌握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情况,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及工作的成绩和不足等;既要着眼于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中的重大问题,也要立足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只有将上情与下情紧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和老百姓想在一起。

  以“谋事+谋效”解决问题,解民之所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定人定责,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推动问题及时解决。要突出“效”的应用导向,善于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调研结束后要把零散

  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做好调研工作的推广运用,比如印发优秀调研报告文集、召开专题分享会……让调研报告能够回应更多群众的呼声。

  13

篇二: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有了新收获和成果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范文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1)

  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喊响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党的__以来,__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员干部要聚焦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过程内容和结果效用,以科学的方法和务实的作风,写好“扎根基层”这篇调研报告,让调查研究在广阔基层蔚然成风。

  在方式方法上“靶向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路线,避免“闭门造车”式误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调查研究正是解决问题的来源,解决问题正是调查研究的目的,从发现问题到推动问题解决,正是调查研究的使命之所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要重点聚焦实践过程中的新问题、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新思路、好办法。群众路线是调查研究的另一项总体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要“扑

  下身子”深扎基层,也要“迈开步子”寻计问策,既拜人民为师,又与群众交友,真正让调查研究查到人民的心坎上,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在过程内容上“靶向发力”,确保求真务实和纪律严明,避免“走马观花”式误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调查研究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具体落实,在于内容是否全面、过程是否务实。“求真务实”应当是调查研究的主基调,贯穿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始末,很多时候改革推进不下去、工作开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不敢触及问题本身最真实的那一面,不敢针对最根本的情况进行查摆整改。党员干部应当严格参照《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亲力亲为、亲自查看、亲身体验,既要深入机关,也要深入基层;既要调研干部,也要调研群众;既要解剖麻雀,也要把握全局,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不让调查研究成为“掩人耳目”的“空中楼阁”。另外,还要杜绝走过场、把现场当“秀场”的形式主义调研,杜绝“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流水线式”调研,摒弃报喜不报忧的错误思想和只迎合领导心思、不关注群众意愿的官僚主义做派,更不能打着“友好交流”的旗号搞“拿来主义”式的弄虚作假,让调查研究失去了原本的面貌。

  在结果效用上“靶向发力”,做好总结提炼和成果运用,避免“纸上谈兵”式误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总结提炼和成果运用是调查研究见实效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做好总结提炼,调查研究不能光调查不研究,调查得来的问题、数据、案例等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要下足“真功夫”“正确的功夫”,系统全面科学地梳理调查成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正确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系统提炼出应对问题的经验。要注重成果运用,对通过调研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关系到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拿出“时间表”“施工图”,及时加以推广和应用;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加以研究论证,或是再度调研,或是逐步完善,锚定打基础、利长远的目标,直至形成具体措施,上升为决策部署,最终付诸实施;对于那些已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政策,要加强跟踪了解、综合评估,动态优化完善调整,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工作的实效性,真正推动调查研究转化为“真知灼见”“良方妙策”。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2)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是贯通理论与实践的一座知行桥梁、一条有效途径。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各级党员干部要立足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和解决新问题,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调查研究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扎实抓好“三题”调研。

  立足“研究新情况”,抓好“领题调研”。常言道,“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立足“研究新情况”,抓好“领题调研”,聚焦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的12个方面的重点内容,结合上级精神、基层实际、工作情况和群众需求,及时确定调研课题和安排调研时间,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坚持“亲自出马”,反对“道听途说”“马虎应

  对”,做到调研不扎堆、不走过场,深入基层问需解难,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摸透民心民意,问需问计谋发展,营造“互学互比互促互提升”的浓厚氛围。

  立足“探索新规律”,抓好“解题调研”。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化,它代表着一种积极的求知态度、先进的获知方式和科学的求知精神。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严峻复杂形势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和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带头严格执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深入学习领会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立足“探索新规律”,抓好“解题调研”,聚焦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续跟进调查研究,找准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等重点问题中的痛点、堵点,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带头边学习、边调研、边查摆、边整改、讲真话、诉真情,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确保存在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

  立足“解决新问题”,抓好“破题调研”。在《反对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的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是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回答“六个如何始终”的现实需要,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只有调查研究,你心中才有数。”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严明工作纪律,聚焦民生问题,深化把脉问诊,问计于群

  众,问计于实践,立足“解决新问题”,抓好“破题调研”,大胆创新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制度,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积极改进调研方法,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轻车简从,厉行节约,用好“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法,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姿态,坚持攻坚克难,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对照本行业本领域先进典型经验,找准差距短板,注重在“深”“准”和“实”字上下功夫,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满足群众需求的动力措施和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并在解决问题上出实招、硬招,推动上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3)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在“身入”基层的同时更应当“心入”基层,怀揣着调查研究这本“工具书”求实探真、体察民生,以“沉浸式”实践把调查研究“工具书”从“薄”用到“厚”,从“厚”用到“薄”,直至用“透”,真正实现让工作有的放矢、让政策落地生根。

  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把调查研究“工具书”从“薄”用到“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基层,就是要放下卷宗文档,拿起调查研究“工具书”,走出办公室,走向具体的人与事,在基层真真切切走几遭,地地道道品几回,聊得来家常琐事,听得进唠叨怨言,记得住急难愁盼。党员干部应使用合适的沟通方式与研究方法去获取最直接的信息:什么是群众最关心的,什么是群众最惦记的,什么是与群众生活最紧密相连的……在一张张问卷、一次次访谈、一个个案例中反复追问,一一求实,步步求索。党员干部应扎根基层,亲身去看去听去了解基层实际,去直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去看见报告中一个个实例中群众的喜乐与愁盼,去解读台账中一个个

  数字后的难题与痛点。把“工具书”从“薄”用到“厚”,把工作中的材料、报告向基层延伸,与实际紧密相连,以调查研究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弥补其中不详实、不完善的内容。扎扎实实,追本溯源,多多发掘基层一线最真实、最迫切的问题,真正把调查研究“工具书”用实用细。

  触类旁通分析问题,把调查研究“工具书”从“厚”用到“薄”。当所获取的资料与信息较为繁复冗杂时,难免会陷入信息过载的泥潭,或者沉浸于细枝末节中,忽视了对问题本源的思考。党员干部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不妨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信息关联、将问题打通,往往会有更多收获。要善于去粗取精,追寻问题之下的成因和核心,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实效,通过对数据资料整合梳理分析,对群众所需和工作重点进行“画像”,从复杂事务中提炼要点,抽丝剥茧、厘清脉络。把“工具书”从“厚”用到“薄”,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共性,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增强对基层的理解,提升对工作的统筹部署力度,在张弛有度中强化为民服务本领;定牢主基调,坚持把握主要矛盾,点面结合地分析看待基层各类问题的全貌与本质。通过捋清条理和脉络,剖析提炼基层一线问题所在,真正把调查研究“工具书”用好用活。

  直击本源解决问题,把调查研究“工具书”从“薄”用到“透”。调研调研,有调亦有研,调研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当对基层工作中的全貌与特例有所研究有所思悟时,便要将重心转到解决问题上,实现研为所用、以学促干。党员干部需谨记工作需求及任务导向,将工作成效作为调查研究的项目成果,将群众满意作为调查研究的评价标准。紧扣走访与调研中搜集到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发掘本地潜质,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对症下药,强化解决难题的能力。将调研所得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区位特性相衔接,抓准问题症结所在,用准方式方法,从而探索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之道。把“工具书”从“薄”用到“透”,坚持问题导向,以科学的方法与务

  实的作风,将调查研究所集之“浩瀚”内化为解决问题所用之“精华”,为基层工作解决疑难,使调研成果真正成为加强基层治理、推动实践发展的“良方”。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要求与战略部署的最后一环,党员干部当用好调查研究“工具书”,从“薄”到“厚”调查基层实际,从“厚”到“薄”研究根本方法,从“薄”到“透”解决实际问题,以务实的工作作风、踏实的工作态度交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4)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发广大党员干部热议。《方案》要求,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民众呼声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调查研究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展调查研究要将“群众呼声”置顶,做到“身入+心入”“上情+下情”“谋事+谋效”,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才能真正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以“身入+心入”发现问题,查民之所盼。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党员干部应当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用心用情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农村、企业、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调查情况。“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只有亲自去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才能摸到实情,听到真话,获得“第一手资料”。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要心系群众“冷暖”,深刻关注群众生活,从群众普遍关心的学位、车位、床位、厕位等问题出发,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以“上情+下情”分析问题,研民之所思。《__在浙江》采访实录中记录了__曾写过一副对联关于调查研究的春联:“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深入调查研究重实际”。这副春联生动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研究分析问题就是该拿出这种精神,既要“吃透”上情,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指示精神,也要“把握”下情,了解和掌握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情况,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及工作的成绩和不足等;既要着眼于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中的重大问题,也要立足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只有将上情与下情紧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和老百姓想在一起。

  以“谋事+谋效”解决问题,解民之所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定人定责,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推动问题及时解决。要突出“效”的应用导向,善于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调研结束后要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做好调研工作的推广运用,比如印发优秀调研报告文集、召开专题分享会……让调研报告能够回应更多群众的呼声。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5)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主动从“深度”“广度”和“效度”,多了解基层的实情,多了解群众的意愿,多了解存在的困难,从“多维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收兵”。

  要注重调研的“深度”,多下多看深思的“苦功夫”。党员干部要做到问题在哪里,“身子”就扑到哪里,“脚步”就朝向哪里,“身影”就紧跟到哪里,做到与问题“如影随形”,才能对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对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能让问题自己“浮出水面”,只有真正地躬身向下,善于发现问题、仔细观察问题,才能把问题的“全貌”了解清楚,才能知问题“然”更知“所以然”。从问题的发生追索问题的源头,从问题的表象探究问题的实质,从问题的分类思考对应的方法,党员干部要“直插现场”,在问题发生的现场多看、多思、多听,看问题的现象、思问题的实质、听群众的声音,确保调查研究“走心”且“不走样”,确保调查研究的作风过硬。

  要注重调研的“广度”,多下深入群众的“细功夫”。调查研究要到群众中去,用耳朵去倾听“四面八方声”,用心去感受“千家万户心”,只有走到群众的屋瓦之下,坐到群众的板凳之上,才能真正和群众“面对面”“心连心”,也才能真切地听到群众的心声,深切且真实地感受民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走好群众路线,要融入群众的生活去体验,到群众生产实践的地方去参与,到群众“群聊”的地方去加入,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能够热切地参与他们的讨论,及时回应他们的诉求,对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感同身受,这样的调查研究才是“接地气”的。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多问群众的想法,在调查研究中当好“小学生”,多汲取群众的智慧,把群

  众提出的建议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让工作贴合民心、多出实效。

  要注重调研的“效度”,多下解决问题的“巧功夫”。对问题的研究不能“浅尝辄止”,不能“浅挖一下”就停止,必须有“解剖麻雀”的精神,把基层摸到的实情、群众倾诉的话语进行梳理,对所获知的各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成“问题清单”。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党员干部要多些“七嘴八舌”的讨论,要多些“思维的碰撞”,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但要把问题挖得深入透彻,还要把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总结好。问题的解决要把握“效度”,确保“又快又好”,用好“高招妙招”,坚持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以积极作为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坚持从问题的“难易”“急缓”“显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把问题的“锁眼”找准,把问题的“锁头”打开,以问题的解决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6)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调查研究是倾听民意、摸准实情、推动落实、评估成效的重要抓手,有的干部开展调研只走一马平川的“好路”,乐于去先进地区学习经验,不敢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影响了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效。党员干部开展调研要行之有向,多趟乡野泥路、多探险路梗阻、多解群众难处,在调研中访实情、求实解、出实招。

  多在泥路“下马观花”,以“鸬鹚入水”之姿沉下去、访实情。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的重点是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也最有解决问题的经验。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一线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观察最真实的情况,决不能搞跟着剧本走的“盆景式”调研。党员干部要以“鸬鹚入水”的方式踏踏实实沉下去,带着感情与群众打交道,真心实意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换得基层一线真实情况,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时刻保持甘当小学生的姿态,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主动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问需于民,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多在险阻“上下求索”,以“滚石上山”之力迎上去、求实解。

  调研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当前,有的干部为调研而调研,甚至“图方便”,开展带着调研结论、再找地方例证的“逆向式”调研,这样的调研察不了实情、观不了全貌、也得不到解决办法。调研必须保持“滚石上山”的姿态,葆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多在险路中“上下求索”,敢于正视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将问题导向贯穿调查研究始终,不断追根溯源、一插到底,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清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问题研究思考,以此找准问题源和突破口。

  多在难处“修桥补路”,以“近林知鸟音”之举钻进去、出实招。

  解决问题的实效是检验调查研究的根本标准。调研不是一场放松身心的旅行,而是一场绞尽脑汁的考试,考卷上是一道道民生题,需要我们在不停探索中给出答案。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党员干部要以“近林知鸟音”的态度钻进去,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剖麻雀”,在抽丝剥茧中挖掘问题

  成因、抓住问题本质、形成调研成果,并逐步转化为整改问题、化解矛盾、引领发展的“引路石”。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进行立体式分析,通过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稳扎稳打中解决难题,一丝不苟开好良方“治病”,推动问题真正得到有效解决。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7)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国情调研是组织部门培养锻炼选调生的关键一环,也是选调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广大选调生要深刻认识开展国情调研的重大意义,坚持问题导向、走好群众路线、学会抽丝剥茧,确保能“选”准课题、“调”出症结、“生”成对策。

  穿“问题导向”之针,引“精准调研”之线,确保“选”准课题。

  确定选题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曾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调研选题的重要性:调研选题就像搞科研,选题选好了就向成功走出了一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调研开始前,我们首先要对村情村貌有较详细的了解,基层党建、农村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都需了然于胸,然后找准“小切口”,确定调研选题。要做到“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聚焦“小切口”,找到“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花细功夫摸清真实情况,有的放矢、抽丝剥茧、切中要害,善于从小事件中发掘大信息。

  穿“群众路线”之针,引“实地调研”之线,确保“调”出症结。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调查研究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唯有得其法、循其理,方能找得准、查得透。“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是否于他们有利。”“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所以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带着感情下去、带着责任下去、带着问题下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所忧所盼,从而听到真声音、掌握实情况、解决难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多从“草野”“江湖”中听取意见,要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与群众谈心说话“唠唠家常”,用沾满泥土的“铁脚板”来丈量民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从而察“真情”、取“真经”。

  穿“抽丝剥茧”之针,引“有效调研”之线,确保“生”成对策。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调查结束后一定要如“解剖麻雀”般不断地“比较”和“深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责字当头,效字为先。”国情调研是为民而来,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调研成果要见成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敷衍了事。广大选调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摸实情、察民意的基础上,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难题,把调研成果转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开展,真正为群众谋福祉,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8)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调查研究时要带着问题下基层,带着责任察民情,自觉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贯穿调查研究始终,切实把问题找准、找全、找实,做到“问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

  突出“问需于民”倾听民声,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中明目标而力行。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调查研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地取经”。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要想问真计、取真经,就要站稳群众立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在真心实意的请教中打开工作视野、拓宽工作思路、丰富实践经验,才能防止“搭台唱戏”“走马观花”的现象,力求调研课题是党政所思、群众所望、社会所求。

  聚焦“问计于民”汇聚民智,在“自缘身在最高层”中达成效而见远。

  调查研究是锻炼作风的“训练场”,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杀手锏”。“文以载道,以用为贵。”调研活动是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形成制度文件再到宣传推广的良性循环,最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诚然,只有深入基层、深入调查、深入研究,才能及时掌握一手资料,才能进行科学研判,才能做出合理分析。党员干部要在确定调研课题时,集思广益,反复酝

  酿,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善于收集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工作实践过程当中的“土办法”、“金点子”和好建议,从而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群策群力、蓄势赋能。

  落实“问效于民”赢得民心,在“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知方向而奋进。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调查研究一头连接着政策制度,一头连接着社情民意,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回顾党的百年征程,从延安时期“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到社会主义新时代“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之风一脉相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主线清晰可见。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把情况了解详细,做到点与面、好与坏、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听实话、听喜话与听忧话相结合,力求把情况弄清、弄准、弄全,真正做到吃透上情,了解民情,掌握实情,力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切实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9)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目前有的年轻干部存在艰苦奋斗观念淡化、艰苦奋斗精神懈怠、艰苦奋斗干劲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思进取、追求享受、怕苦怕累。笔者感到,各级干部要学习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自觉做到“三个带头”、树立“三种形象”。

  带头过“紧日子”,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精打细算崇尚节俭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关键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精打细算,甘愿过“紧日子”,不铺张浪费。虽然时代发展进步了,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年轻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带头节俭朴素,将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力戒奢靡,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政治本色,自觉做艰苦奋斗的倡导者、践行者,工作上严要求、生活上低标准,不讲品牌、不摆阔气、不搞场面,不比房子大、车子好、票子多,坚持以俭修身、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持家,不乱花集体和个人的“一分钱”,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树立精打细算简朴节约的好形象。

  带头啃“硬骨头”,保持艰苦奋斗的干劲,树立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贵在保持一种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敢于攻坚克难、主动担当作为的劲头。党员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__、牢记使命”,在困难面前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志气,主动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攻坚战”,争当“主攻手”,做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大梁、担重任,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甘当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在平时工作中要勤想事、善谋事、能干事,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向前进。面对各种风险要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善于在攻坚克难中显担当、见作为、出政绩,始终保持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以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爱岗敬业、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形象。

  带头赴“第一线”,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主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深入一线,言行一致,身先士卒。领导

  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冲在“第一线”真抓实干,少在办公室、会议室,多到基层一线、偏远地区、艰苦地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实情、解决困难、解决难题,推动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工作,在火热的基层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学真经、长才干,努力磨练和摔打自己。要靠前指挥引导、靠前督导检查、靠前抓好落实,带头冲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防汛抗旱、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当先锋、做表率,树立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作风深入、雷厉风行的形象。

  艰苦奋斗是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各级干部只要做到带头过“紧日子”、啃“硬骨头”、赴“第一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艰苦奋斗干劲,弘扬艰苦奋斗作风,树立精打细算崇尚节俭、攻坚克难敢打硬仗、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形象,就一定能够接好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传承好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以史为鉴、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向未来。

  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心得感悟(篇10)

  阳春三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一时间,调查研究成为各地部署工作的高频词汇,各行业、部门纷纷将中心工作和决策与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涌现出一批高质量优秀调研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在开展调研的过程中,乱象逐渐显露,地点太远“不愿去”、问题太难“不敢提”、跟风调研“忙赶场”现象跃然纸上,既增添基层负担,取得成效也“有待商榷”。

  挑地点,随近逐便,得“近利”却失“远望”。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调查研究亦是如此,只有不畏艰难,跋山涉水,才能入深山“虎穴”得“虎子”。然而,部分党员干

  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畏惧山高难攀登,路远难涉足,彷徨“林深”不知归路,在调查研究地点选择时,贪图方便,选择就近地点开展,主观认为“远近一个样”“大小差不多”,以点带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殊不知却陷入了“管中窥豹”的桎梏,无法听取“远方”群众呼声、难以广泛收集群众真实愿望、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疾苦,一叶障目难以看清全局态势,获取的信息“失真”,得到的样本不具代表性,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效就“有待商榷”。“就近”调查研究,看似节约了时间,取得了“近利”,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了“远望”。

  挑热闹,跟风调研,急“赶场”却无“绸缪”。合理规划调研时间,科学规划调研路线,有的放矢上下求索,才能为问题“精准画像”。随着各地区对调查研究“法宝”的深入应用,一批批成果不断浮现,切实推动工作高质量开展,为人民群众出实招、解难题、得实效,赢得了大量的“点赞”“喝彩”。然而,也催生部分党员干部“跟风”调研,便出现了上午“脑门一热”拍板决定,下午“说走就走”奔赴基层,忘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前期筹备不足,弄不清楚调研是“为什么”“去哪里”,盲目奔赴一线,哪里“热闹”去哪里,既没坚持问题导向,也毫无问题意识,忙于“赶场”,只能“东跑一趟”“西逛一圈”,得到的问题“表面化”,采集的信息“碎片化”,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关键,注定只能徒劳无功。

  挑问题,拈轻怕重,解“近忧”却忘“初衷”。“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随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除了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亦会发现新的问题。一场明确项目课题、方式方法和工作要求的调查研究,除了能发现解决当前研究课题的办法外,其他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成为新征程路上的另一群“拦路虎”。在解决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党员干部选择发扬斗争精神,敢于“亮剑”,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而有的党员干部却选

  择“绕道而行”或者“专挑软柿子捏”,缺乏直面重点、难点、痛点问题的勇气,畏惧发现的问题难解决、难推进,暴露出工作短板和能力不足,对发现的新问题“绕道而行”,虽然暂时的“视而不见”,了却了近忧,但却忘了调查研究的“初衷”,丢了本义。

  调查研究无论是在地点、时间的选择,还在对发现问题的直视,都必须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挑地点、凑热闹、躲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调研初衷,才能发挥“传家宝”的真正实效。

篇三: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有了新收获和成果

  

  媒体人躬身践行调研之道

  坚持问题导向,用调查研究开路架桥——一名新华社记者的十年调研路□吴书光摘 要: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看家本领。在实践中,新华社记者深入调查研究,更好地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服务,需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基层一线,讲真话、报实情,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职责。关键词:调查研究;群众路线;人民立场;新华社记者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问世,海量图片可以一键生成,这意味着以往的“有图有真相”已成“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与此同时,公众对高质量内容的渴求空前高涨。正因如此,新闻媒体更要主动担当,大兴调查研究,直抵一线、直抵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以抽丝剥茧式的真情实策还原事件真相,助力问题解决,推动社会进步。新华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自诞生之日起,调查研究就是新华社的传家宝。新华社记者从迈入新华社那一刻起,就要练就坚实的调查研究基本功,无论时代怎么变,调查研究的内核永不变,即用调查研究服务于党中央治国理政。本文回顾了笔者参加工作以来参与调查研究的一些实践与体会,期冀为大兴调查研究中的媒体作为贡献微薄之力。确了“为什么调研”后,就要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为“调研什么”提供根本遵循和指引。在新华社山东分社,我们坚持在每周采编例会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最新中央精神,干什么就重点学什么、缺什么就重点补什么,学深悟透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来观察时代、分析问题,同时紧密结合中央精神和时代变化,把党的创新理论在山东的生动实践提炼好、报道好;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调研行”,把践行“四力”落在实处;紧密结合“大主题与小切口小故事小细节”,用一个个好故事为生机勃勃的中国基层“画像”,把稿件写得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让人过目难忘。作为经济、文化、人口、农业大省,山东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生动实践为媒体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鲜活故事,新华社山东分社围绕山东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具体实践,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提高政治站位,才能更好用调查研究履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之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就要站在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搞好调查研究。虽然地处一省一市一区,新华社记者的职责使命始终如一,就是立足当地、胸怀全国,用调研报道更好地服务科学决策,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顺利完成。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明生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推出系列调研及正面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山东篇章。分析以往的调研选题,笔者和同事的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主要聚焦于几个领域:一是围绕重大战略、重要政策落地以及推动政策改革等方面,采写来自一线的观察与思考,用真情况、真问题和真见解服务党中央决策部署。如我们近年来重点关注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黄河战略的山东作为、经略海洋等,用鲜活的一线观察推动实际工作。2023年5月号全媒体探索

  25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同时,我们也常常多省联动,关注基层在落实重大政策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采写调研报道,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新闻力量。二是总结剖析地方某项工作创新探索的得与失,为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供镜鉴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我们党素来鼓励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完善顶层设计,其中的关键就是调查研究。三是做好先进人物典型报道。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发挥点多面广优势,广泛聚焦各行各业的先进工作者,记录他们的事迹,提炼其精神品格,通过宣传报道发挥好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进而推动工作。这方面的例子,近年来有对“时代楷模”退伍军人朱彦夫、济南特警支队“拆弹专家”张保国等的报道。四是做好重大社会热点报道。本着还原事件真相、助力实际工作的初衷,我们会多方探访剖析深层次原因,以起到警示社会、完善制度等作用。在很多突发事件及热点事件中,基于深入调研的新华社报道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也有助于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最后是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报道。瞄准“党中央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助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些新动向掩盖的新问题,我们谋划多省联动调研,强调要带着问题去摸情况。小分队成员广泛收集素材,把前期工作做充分、做到位。半个月后,调研小组第一次集中讨论,清晰的“问题意识”帮了大忙,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回来,我们汇总情况后大概形成了几个模块,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深入分析形成的十几篇调研成果有多篇获得重要关注。古语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火热的生产生活一线是新闻富矿,调查研究当然也需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新华社,无论就某一主题的调查研究,还是重大社会事件报道,“到现场去”都是最重要的调查研究方式。“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了就都是办法。”只有直抵一线、直抵现场,才有望直抵真相、直抵本质。笔者的体会是到了现场,才可以充分调动五官感知现场、感知当事人的一言一行,才能在第一时间多方访谈、交叉印证,做到人到、眼到、心到、手到,见人所未见、写人所未写,全面搜集各种素材,用充分的细节、数据等反映工作进展与事件真相,最后形成更加鲜活、有神的调研报告或更具可读性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报道也更有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之所以强调到现场去,还因为有些场景无法复原、一些采访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就难以了解事件真相,从而影响调查研究质量。至于现在常提的“四不两直”,几乎是每一位搞过调查研究的新华人的标配,不跟当地既要到现场调查,更要加强研究只有认真调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真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最终推动问题解决。怎样做好调查研究是新华社记者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最先掌握的技能。根据笔者和同事的实践,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总结了几方面做法:首先且最重要的是要带着问题到现场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前,我们国家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带着问题去现场就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否贯穿始终直接关系到调查研究的成败。笔者习惯在调研前做好案头功课,既看全貌也找“麻雀”,打有准备之战。几年前,有关部门开展某领域专项会战,既严打了犯罪,又揭露出一些新动向。基于党委、政府打招呼,直奔现场。其次是“点面结合”广撒网。新华社记者身处各地,最紧要的是贵耳重目、耳聪目明,努力做到见微知著。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笔者把广交良师益友作为调查研究的日常基础,在山东,我们既对口联系省直机关,有利于把握面上情况;也分工负责地市等调研基地,保持对一线与个例的熟悉,点面结合。加上现代通信手段,使得第一时间求教于方家成为现实。我们每一位新华社记者在调研基地或跑口行业都与大量不同层面的人士保持长期联系,“基层朋友多则调查研究线索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此前的一次全国性调研中,笔者翻看采访笔记发现,仅本人在山东就采访了30余人,而小分队共10人,总采访人数超过300人,上至部委官员,下到基层民警,甚至还有犯罪嫌疑人。事实证明,前期深入采访为后期26全媒体探索2023年5月号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调研报告写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再次,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在时间充足的前提下,尽量一对一、面对面访谈,同时与访谈对象互相留下联系方式,便于后期核实或者补充新思考。这是笔者比较喜欢且实证效果不错的调查研究做法。访谈通常一对一,不必有领导或同事在场说多说少了的顾虑,让访谈对象放下思想包袱;以拉家常开头,徐徐接近调研主题,明确告知调研目的;允许访谈对象匿名,希望其言无不尽,可以说出很多不适合落在汇报材料上的思考,让记者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有人说座谈会上有思想碰撞的机会,但实际中很多人不愿在公众面前讲述真实的想法,所以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笔者在基层某县调研当地发展农村党员的创新做法时,当地组织了包括组织干部、村党支部书记、农村老党员等在内的座谈会,但总感觉谈不尽兴,到了饭点,很多座谈对象就说与之前的人所谈差不多,不再补充了。次日,笔者又根据党员名录选择了各个年龄段、不同学历层次的农村党员面对面访谈,长的访谈一个多小时,短的也有几十分钟。事实证明,这种一对一访谈收获满满,让笔者深层次地掌握了该县农村党员发展的独到之处,采写的调研报道受到上级关注,为打造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起到了一定作用。时任县委组织部部长惊叹于新华社记者扎实的工作作风,虽历经多个岗位轮换,至今仍与笔者经常就某些话题进行电话交流或面对面交流,还在许多场合推介新华社记者、提供新闻线索。由于工作习惯不同,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也因人而异。总之,所谓调查研究,就是摸实情、找规律、提对策;要强化研究,有调有研、边调边研,调与研互为表里,不能介绍情况多、分析提炼少;既要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去把握,也要从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空间维度去探寻,要用实事求是、科学辨证的方法去寻求答案。

  笔者认为,为真正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对策,还要在调查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持续加强重大主题调研。新华社记者尤其要培养“政治家眼光”,把事关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主题定为调研重点,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对重大原则、重大立场和重大利益等心明眼亮,从而在调研中“深挖洞、广积粮”,选取“滴水见太阳”的选题。在山东,我们就要坚持时刻对照党的创新理论在山东的落地开花,高点定位、小处着眼,深入挖掘齐鲁大地上的一系列生动案例、故事、做法,一边记录时代声音、反映群众呼声,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一边深入践行“四力”,拿出扎实调研成果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其次,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民造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提出“勿忘人民”。倾听群众呼声绝不是一句空话,只有俯下身子与群众拉家常,才能听得全、想得深。简而言之,就是要主动走到基层群众生活中,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调查研究,剖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力争用调查研究反哺民生进步。调查研究也是深入走好群众路线的一种方式,要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服务。新华社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只有站稳了人民立场,与人民群众坐同一条板凳,才能使得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敢于动真碰硬,才能拿出无愧于群众、无愧于历史的调查研究成果。再次,要警惕打着先进技术旗号的“伪调研”。笔者注意到,一些记者偏好网上调研、问卷调研等,且不论问卷设计成败,仅仅是抽样对象和数量的代表性就会影响信息总量和结果,这充其量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要走进一线调研,这既是群众工作的需要,也是调研精准、成果可期的需要,避免调研落空。笔者在某派出所蹲点时,有民警谈到年轻民警在使用现代技术破案时的确有优势,但一旦案发地缺乏相应胸怀“国之大者”,绽放为民情怀调查研究,永无止境。调研是工作,更是加速个人成长、丰盈个人生命的有效途径。要做长期主义者,坚持跟踪一地一域、一事一情,用五年、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坐标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把调查研究视为成长为专家型记者的必经之路。技术辅助,一些年轻民警就束手无策,暴露出过分依赖技术手段、走访群众不够深入彻底的劣势。这也提醒我们记者要灵活运用调查研究的十八般武艺,下真功夫、苦功夫、笨功夫去深入一线挖掘“真金白银”,锤炼出扎实的调研本领。(作者为新华社山东分社总编室签发人、主任记者)2023年5月号全媒体探索

  27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四: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有了新收获和成果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8篇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怎么写?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篇1】

  开展调查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挖问题、深谋对策,谨防调查研究的“假把式”“浅研究”“真形式”,让“下”到实处、“研”到痛处、“谋”到深处蔚然成风,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

  谨防“闭门造车”的“假把式”,务必“身入心至”把情况摸清,让“下到实处”蔚然成风。“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离不开调查研究。当前,有的党员干部不愿到基层一线,迈不开步子,成天“键盘侠式”想当然对基层问题妄下结论,闭门造车,不贴合实际。作为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成长成才的第一步,是了解基层最好的途径,是走进群众心中最好的桥梁,要沉到基层,摸清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忌把大家“眼中的基层”简单地作为自己笔下“第一手素材”,要坚持做到眼到、脚到、心到,反对“道听途说”,坚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让“下到实处”蔚然成风。

  谨防“走马观花”的“浅研究”,务必“刨根问底”把问题找准,让“研到痛处”蔚然成风。“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解剖麻雀式”调研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真办法。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调研时,“人到”而“心不在、情不实”,调查流于形式,研究浮于表面,存在“蜻蜓点水”遍访调研,好似“面面俱到”,实

  则“一无所获”。作为党员干部,要做好前期摸排准备,把矛盾问题大、群众反映多、基层基础差等梳理出来,有针对性地到“急难愁盼”多的地方“解剖麻雀”,要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融入基层生活、走进群众心中、关心人民疾苦,学全貌、看实情,才能研在实处、研在深处,真正“解剖麻雀”,找准“病根所在”,让“研到痛处”蔚然成风。

  谨防“过度留痕”的“真形式”,务必“靶向发力”把对策想透,让“谋到深处”蔚然成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沉下身子体察民情、实事求是办好实事最好的路径。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将调查研究视为“拍照打卡”,把“到了”当作“干了”,把“聊到了”当作“心近了”,把“收了问题”当作“办了实事”。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调查、求真务实研究、对症下药开方,切忌处处拍照留痕式假调研,要真正走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谈心,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找准“病根”的基础上,聚焦问题根源,结合的地方实际,有针对性建设性地提出可操作、有实效的对策建议,让“谋到深处”蔚然成风。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篇2】

  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修好调查研究“必修课”,寻找“小切口”,抓好“小线索”,落实“小事情”,善用“以小见大”的功夫干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推动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小切口”,写好刨根问底的“大文章”。“史官提笔当观六朝风雨,医者开方需经望闻问切。”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是根本目的。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党员干部要学会“见微知著”寻找问题,从“家长里短”的“麻烦事”“棘手事”中抽丝剥茧,找到寻脉问诊的“小切口”,以“小事衬托”让“大事浮出”,在“深研细究”中把准问题、精准开

  方。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正视问题,敢于在乡村振兴一线发现新问题,勇于在改革攻坚前沿找到新矛盾,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做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摸清弄透。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从严治党等重要领域找准焦点、对准靶心,寻求“最优解”,实现“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小切口”书写“大文章”。

  以民声为指引,抓好“小线索”,托举解忧纾困的“大民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时代十年,__一次次深入基层调研,顶风雪、踏泥泞、听真话、察真情,为全党重调研、真调研、善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眼皮贴近地皮,才能看见草根。调查研究最不能忽略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和“关键小事”,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查“真情”、取“真经”,多在心贴心的沟通上下功夫,在“点对点”的服务上花时间,学会从拉家常入手,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带上来。坚决杜绝“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褪去“看客”“游客”身份,用“面对面”的真心代替“键对键”的关心。要摸清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槽点”、工作中细小甚微的“堵点”,抓好用好民情民意“小线索”,让听民声、解民忧、惠民生落地见效。

  以见效为目的,落实“小事情”,助推真抓实干的“大提升”。作为调查研究的“最后一公里”,调研成果应融入日常、做在平常,充分转化成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的具体行动,决不能调而不研、研而不决、决而不做,让调查研究成为“束之高阁”。要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好的各种资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整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调查研究的要害和内在规律。要结合工作实际,以见效为目的,拿出具体的方案、科学的举措,通过落实一件件“关键小事”,确保调研成果“落地生花”“掷地有声”。同时要对调查研究的成果进行“回头看”,对的要坚持到底,优秀的要形成工作经验,及时进行推广,有偏差的要立行立改、及时修正,扎实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从而以实实在在的调研成果,回应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篇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调查研究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干好调查研究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抓住“关键点”,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各项工作,夯实干事创业的基础。

  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覆盖”摸情况,避免“一叶障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__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对于基层来说,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可以直接检验各部门、乡镇(街道)工作能力如何,精神状态如何,上级党委政府的好政策是否在有效落地,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等情况,便于施政施策。开展调研工作必须全面准确,切不能以管窥天、只看表面,更不能嫌麻烦就敷衍了事,用被调研的地撰写的报告当作最终的结果去“交账”。要加强责任意识,切实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否解决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剖研究,才能确保调查研究不流于表面。

  深入基层群众,“细致入微”找问题,避免“一知半解”。《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调查研究考验调研方对待工作的态度与能力,要带着问题开展调研工作,不能只是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干部开展简单谈话,或者“走马观花”式查阅资料就轻易下结论,必须牢牢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深入当地群众之中,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认真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及对当地党委政府的意见建议,把“细枝末节”“来龙去脉”问清楚,确保调查研究准确有效。

  坚持研而有果,“持之以恒”抓整改,避免“一调了之”。《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各种问题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做好做实“改”这个环节,必须始终以问题得到整改为落脚点。要拿出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对调查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细致剖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指导意见,为被调研地区把准整改方向,更要持续对整改结果进行督查,真正把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巩固好、运用好。对被调研方而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不能做表面功夫,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操作的措施,长期抓好整改落实,切不能有始无终。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篇4】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党员干部要想用好这一“传家宝”,还需下“绣花针”功夫,写“下马看花”报告。对于调查研究工作而言,实现“绣花”般的精细推进,关键在于要将“针尖”真真切切地对准“疑难杂症”,将“针脚”实实在在地织得更细更密,这样才能绣出政通人和的好前景。

  思想认识突出“真”,杜绝重“表面”轻“源头”,在“走好群众路线”的“脚力”上下“针”功夫。“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需要在“顺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得民心”上下足“绣花针”功夫。“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只有抓住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点,树牢群众观点,才能突破难点、创造亮点。“经验在基层,智慧在群众。”我们要从群众手中获得“一手信息”,真正实现通过调查研究摸透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党员干部只有把利民小事当成是施政大事,听实话、察实情,才能真正让大兴调查研究依靠于民,惠及于民,让调研成果的分量更足,质量更高。

  精细研判突出“准”,杜绝重“现象”轻“本质”,在“落实深查细究”的“脑力”上下“针”功夫。调查工作“千条线”,“绣花针”作用当下立现。党员干部要做到“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蜻蜓点水,要层层科学布局,以“点”的突破带动“线”的连接,以“线”连接带动“面”的探查。要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不拘形式地拿准“民声脉搏”;要听得懂“言外之音”、看得到背后的“风景”,敏锐接收好民生诉求的“第一信号”、精准定位到百姓需求的“第一导向”。坚决摈弃“开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找个现场站一站”的调查方式。要想看到真问题、听到好建议,就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干”到群众家门口,在百姓地头说收成、炕头送冷暖、灶头悉富贫。

  整改落实突出“深”,杜绝重“留痕”轻“实效”,在“突出问题导向”的“效力”上下“针”功夫。研究工作要深入分析思考,进行全方位“透视”,不让“调研之风吹之即散”。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不逃避、不遮掩;既报喜也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力求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观点。要把群众想法纳入工作谋划、将群众难题纳入工作课题,下“绣花针”功夫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促进大兴调查研究收获最大成效。党员干部要以绣花般的耐心、细心、巧心,久久为功,绣出独具一格、值得称道的“惠民实招”。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篇5】

  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喊响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党的__以来,__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

  供了根本遵循,党员干部要聚焦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过程内容和结果效用,以科学的方法和务实的作风,写好“扎根基层”这篇调研报告,让调查研究在广阔基层蔚然成风。

  在方式方法上“靶向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路线,避免“闭门造车”式误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调查研究正是解决问题的来源,解决问题正是调查研究的目的,从发现问题到推动问题解决,正是调查研究的使命之所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要重点聚焦实践过程中的新问题、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新思路、好办法。群众路线是调查研究的另一项总体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要“扑下身子”深扎基层,也要“迈开步子”寻计问策,既拜人民为师,又与群众交友,真正让调查研究查到人民的心坎上,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在过程内容上“靶向发力”,确保求真务实和纪律严明,避免“走马观花”式误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调查研究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具体落实,在于内容是否全面、过程是否务实。“求真务实”应当是调查研究的主基调,贯穿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始末,很多时候改革推进不下去、工作开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不敢触及问题本身最真实的那一面,不敢针对最根本的情况进行查摆整改。党员干部应当严格参照《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亲力亲为、亲自查看、亲身体验,既要深入机关,也要深入基层;既要调研干部,也要调研群众;既要解剖麻雀,也要把握全局,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不让调查研究成为“掩人耳目”的“空中楼阁”。另外,还要杜绝走过场、把现场当“秀场”的形式主义调研,杜绝“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流水线式”调研,摒弃报喜不报忧的错误思想和只迎合领导心思、不关注群

  众意愿的官僚主义做派,更不能打着“友好交流”的旗号搞“拿来主义”式的弄虚作假,让调查研究失去了原本的面貌。

  在结果效用上“靶向发力”,做好总结提炼和成果运用,避免“纸上谈兵”式误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总结提炼和成果运用是调查研究见实效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做好总结提炼,调查研究不能光调查不研究,调查得来的问题、数据、案例等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要下足“真功夫”“正确的功夫”,系统全面科学地梳理调查成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正确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系统提炼出应对问题的经验。要注重成果运用,对通过调研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关系到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拿出“时间表”“施工图”,及时加以推广和应用;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加以研究论证,或是再度调研,或是逐步完善,锚定打基础、利长远的目标,直至形成具体措施,上升为决策部署,最终付诸实施;对于那些已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政策,要加强跟踪了解、综合评估,动态优化完善调整,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工作的实效性,真正推动调查研究转化为“真知灼见”“良方妙策”。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篇6】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有其时代性和现实性、紧迫性和必然性,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只有调查研究,才能解决各种难题,只调查,或者不研究,都无法发现真实的情况,悟出正确的方法,形成有效的举措。领导干部要主动下基层“认认门、认认人”,不能光听汇报不搞调研,光看材料不到现场,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带着目的、带着责任去调研,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以实际行动解决基层困难事、群

  众烦心事。

  增强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在开展调查研究前,各级党委(党组)要科学制定方案,明确调研内容、方式、目标,时间、地点以及人员,科学安排、精心谋划、扎实推进。要确保调查研究的质量,必须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代表性,既要抓好重点调研、典型调研,又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做到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要明确调研人员,包括困难群众、基层干部、个体商户、致富能手等。明确调研地点,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又要到情况复杂地区和困难群众较多的地方,到农村、机关、企业、学校、社区调研,根据调研内容有重点地、有侧重地选择调研对象,确保其代表性。

  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了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为各级党委(党组)如何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此次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有重点、成系统的调研,各级党委(党组)要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立足职能职责、立足实际情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确定调研内容,明确调研方向,确保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对当下存在的棘手难办问题和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直接的现实问题,要快速反应、及时调查,集中力量、攻克难题,把调研力量往最需要的地方集中,使调研内容符合实际需要。

  保持调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调查研究方法好不好,关键要见成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当下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调查方式方法,使调查效果达到最佳。开展调查研究时,既要继承过去调查研究的好方法,如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现场勘察、问卷调查、蹲点调查等,也要结合新的调研方式、新的调研工具等进行调研,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网络调查、抽样调查、随机电访等方式,丰富调研载体、创新调研形式,推动调查研究工作扎实开展。此外,在具体实践中,各级党委(党组)要根据调研任务和实际情况选择调研方式,充分考虑调研人员的分布情况以及调研地点的人文环境,用对方法、事半功倍,切实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篇7】

  “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着力发现并解决时代特有问题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我们要以全党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切实将“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主题教育扎根更“稳”,针对性更“准”,成效体现得更“快”,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深刻把握复杂问题的规律性,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的人生态度,让创新理论的“学习之路”走得更“稳”。“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是一个通过探索问题解决方式来不断更新扩展知识存量、深挖理论内涵的过程,其实质是对知识的广泛获取和深入剖析,而这正是我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主动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带着目的去学习、带着需求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全面学习领会__的科学系统、精髓要义、实践要求,要将“彻底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学到底”的决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增强运用的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学懂弄通、学以致用。

  着重发现苗头问题的趋势性,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准确认识,让调查研究的“探索之路”走得更“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步骤是找准问题,正确的问题定位是后续工作的风向标、指示牌,调查研究作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问题的“直达车”,是获取广大群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要以“发现问题”为着力点大兴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将脚步朝向问题矛盾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群众诉求最迫切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主动回应群众

  关切、解决群众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正确认识,切实将理论学习同工作实际融会贯通,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准确认识偶然问题的必然性,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让服务群众的“为民之路”走得更“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发现、整改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大事和要事。我们要自觉坚持好、运用好贯穿__的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出行等民生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剧烈的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与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坚决做到真改、实改、彻底改,坚持以“为民、便民、利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切实以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具体成效来充分展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体会感悟【篇8】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关键。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谨防“基层变形计”,及时掌握基层的“第一手信息”,把调查做“准”,把对策提“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用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谨防调查研究变成“基层负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由此可见,基层一线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对象,一些工作突出、名气较大的基层单位更是调查研究的重中之重,这难免会出现调查研究队伍“撞车”的现象,一系列的接待工作、汇报发言让基层单位“苦不堪言”,甚至占用大量工作时间,这既让调查研究流于形式,又让调查研究这项工作“助推剂”变成工作“阻断墙”。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广大党员干部要避免“嫌贫爱富”

  式调研,倡导不打招呼、不搞陪同、直奔现场、直听民声的工作方法,同时还要做好行程规划,避免重复调研、多头调研,减少调研资源浪费,真正做到把调查研究的成效变成基层发展的强大动能。

  谨防调查研究变成“基层检查”。调查研究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绝不是“故意找茬”。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到基层调查研究首先就要翻台账、看资料、听汇报,更有甚者把资料是否齐全与工作是否开展划上等号,在还没深入一线的情况下就开始大谈指导意见,大谈“留痕”经验。如果把基层调查当基层检查,只会让基层干部陷入“精心准备”汇报材料、“精心布置”调研场所、“精心挑选”调研对象的误区,而对于真实的问题,会想办法“掩过”“跳过”“略过”。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广大党员干部无论是听取汇报还是一线走访,都应该放下架子、坦诚相待,重“足迹”而不重“痕迹”,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有汲取群众智慧的虚心和耐心,杜绝“检查式”调查研究,看基层真实情况,找解决问题真正办法。

  谨防调查研究变成“基层度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如果只是“带一支队伍、听一篇汇报、拍一些照片”,不深入群众,不走进田间地头,把调研当“度假”,只在意“宾主尽欢”,就难以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更不可能总结出合理有效、符合实际的建议对策。调查研究差之毫厘,政策实施就会谬以千里。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旅游度假”式心态,杜绝“虚晃一枪”“走马观花”式调研,不“坐而论道”,要用“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深究细查,用好“显微镜”,写满“记录本”,做到身上有泥、心里有底,把一项项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带回来,把一条条精准有效的决策送下去。

推荐访问: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有了新收获和成果 有了 调查研究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