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文1500(6篇)

富丰文库网 发表于2024-09-12 14:19: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文1500

  

  以人民为中心,以打造幸福社区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习总书记曾指出:“要把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好,把社区居民和单位组织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因此,我们要以为群众服务为中心,打造幸福社区,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幸福社区需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当前,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而只有准确把握住群众生活需求,才能针对性的提供特色服务。就如“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人们走出小区就能吃上美味早点,让人们下班后可以随意挑选做菜素材,让人们在休息日可就近更换口味……社区虽小,功能俱全,便民服务区的打造,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多元化、便捷化、有效化。由此可见,想要让群众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舒适,我们必须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重点优化社区功能布局,改善社区环境,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打造幸福社区需要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做好社区服务工作,不能仅要“努力”使劲,还要以“智力”巧干。传统的社区建设存在缺乏资源整合,存在信息壁垒,基础技术设备薄弱等弊端,解决方案往往滞后于问题发生。而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技术,可以让我们对社区进行全方位、全方面、全时空的监测,第一时间识别问题,以更快速度解决问题。无论是人脸识别进入小区,还是实时监控进出车辆,亦或是智慧医疗实现健康数据共享,这都为智慧社区建设锦上添花。因而,我们需要利用好技术资源,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打造幸福社区需要加强社区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党员同志是人民群众的“领头羊”,加强社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需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加强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就如疫情期间,张湾区发出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紧急动员力,成立临时党支部,担负群防群控重任,为社区防控筑起牢固的“钢铁长城”。社区治理并非政府一己之事,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而探索“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羊”作用,能充分调动居民、物业等组织等积极性于参与度,进而激发基层治理源源不断的动力。

  把社区建设好,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实现好,要求我们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智能能力现代化。只有我们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能打造“新社区”,开启“新生活”,创造“新价值”。

篇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文150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

  篇一:“以人民为中心”

  续写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记履职为民,畅通诉求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扫除影响地方发展的顽瘴痼疾,为创建中部崛起示范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畅通“为民”诉求渠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发力

  畅通渠道,贴心为民服务。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推进为民办事走深。畅通信箱、网络、热线四大渠道,及时聚焦、有效反馈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行。开展大接访大走访,推进为民办事走心。区委、区政府领导深入乡村走进农户,和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困难。各级党组织开门纳谏听民声,通过板凳会、广场会、民意收集会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瞄着问题去解决,奔着问题去突破。建好为民办事台账,推进为民办事走实。在全区范围内常态化开展“重诺言、畅两信、决诉求”群众诉求办理工作,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保证群众诉求问题的及时解决,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提升老百姓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树立“为民”工作导向,凝聚真心为民服务的强大动力

  高位推动,强化宗旨意识。在成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7+2”工作小组的同时,成立了区委巡回指导组和学教办公室,切实把专题学习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聚焦靶向整治,依照区“七个专项行动”,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以开展学习教育为抓手,各级党员干部围绕“九个是否”认真查摆、自我“画像”,自省自查自纠。通过专题学习教育,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成为“人民至上”理念的忠实信仰者和实践者,让工作目标归位“为人民服务”。把为民造福为企服务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当好群众领路人,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为创建中部崛起示范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厚植“为民”服务情怀,增强为民服务的工作能力

  做实做细,解决群众身边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为民情怀,为民办实事,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落实在行动上。群众利益无小事,各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好床位、学位、车位、厕位等群众“难愁盼”急问题,以“马上就办”的态度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该区洪集镇大桥召开民意收集现场会,坚持群众说干部记,现场征集现场办,获得群

  众点赞。平岗街道结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1114”工程,发挥“村书记热线”作用,过“代办式”服务,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将心比心”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资、土地租金等揪心事、难心事,把为民服务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篇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遵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下,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一是畅通为民诉求渠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发力。

  联系群众,目的在于服务群众,群众意愿是推进作风建设的方向标,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才能真正走近群众、了解群众,才能找到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才能及时聚焦、有效反馈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行。因此,我们要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畅通信箱、信访、网络、热线等渠道,开展大接访大走访,真正走村入户集民意、开门纳谏听民声,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保证群众诉求问题的及时解决。

  二是树立为民工作导向,凝聚真心为民服务强大动力。

  在3万多字的报告中,“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先后出现了200多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价值追求,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要履行好联系群众的工作职责,把“一心为民”的价值理念贯穿始终,牢牢把准本职工作的为民导向;要成为“人民至上”理念的忠实信仰者和实践者,让工作目标归位“为人民服务”,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三是厚植为民服务情怀,提升办好惠民实事工作能力

  为民服务“送到家”,光靠“喊喊口号”是行不通的,干好工作、服务群众需要真才实学,需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需要全面掌握各类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这样,在工作上、服务上才能做到自信、自如。因此,我们要通过学理论、学专业知识等,不断武装充实头脑,努力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认识,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事业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把工作当成自己的最大追求,把工作的成功作为自己最大的喜悦,不断适应新时代群众工作的要求,不断增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为民服务的本领。

篇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文1500

  

  以人民为中心研究报告论文

  《以人民为中心研究报告》是一篇论文,旨在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论文首先介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接着,论文探讨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实践。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文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然后,从社会建设的角度,论文讨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建议。最后,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论文探讨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关系,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监督和评价的措施。

  最后,论文总结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参与、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同时,论文也对未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实践和推进提出了展望和思考。

  通过对《以人民为中心研究报告》的阐述,读者可以进一步了

  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涵、实践和问题,从而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决策、政策制定和改革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篇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文1500

  

  毛概论文:以人民为中心

  引言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本文将围绕这一思想展开论述,探讨以人民为中心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实现的途径。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

  将人民置于国家发展的中心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只有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可以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政府将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合理的发展机会,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最后,以人民为中心可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人民是国家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只有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发国家发展的潜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途径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主动倾听和解决人民的诉求和问题。政府部门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其次,社会各方应共同关注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企业应注重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合理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权益。学校和医疗机构应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确保人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最后,个人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建设中。个人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关注他人的利益和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结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将人民置于国家发展的中心位置,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推动国家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社会和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共同创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确保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篇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文1500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1500字论文(2)中国式现代化

  引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为基础,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现代化路径。本文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探讨其背景、特征、优势和挑战,并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然而,在近代以来的一段时期,中国经历了殖民侵略、内乱和贫困等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扰。中国人民意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摆脱贫困和落后,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二、特征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的是人民的福祉和社会公平,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

  2.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同时也通过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

  3.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综合平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例如,中国积极推进东西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缩小,实现全国统一市场和内外市场的整合。

  4.以人为本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通过实施人口政策、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卫生等举措,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5.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中国通过推动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环保产业等发展,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优势

  1.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综合平衡发展,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福祉,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生态文明,推动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四、挑战

  1.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整合,推动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国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医疗等服务。

  3.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这需要加强科研投入,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五、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提供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它既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注重了人民的福祉和社会公平,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2.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途径。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全球的发展繁荣。

  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为基础的一种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综合平衡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全球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不

  断改革和创新。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和潜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篇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文1500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第一要务

  内容提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坚持民生需求导向,做到低收入群体“有底”,中等收入群体“有安”,高收入群体“有质”。以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为重点,筑牢织密低收入群体民生保障网。以改善和提升保障效率为突破,维护中等收入群体民生安全感。以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为手段,为高收入群体获得优质服务营造环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更加高扬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守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放在更加突出位臵,实现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要求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基本要求

  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强调的基本原则,为人民谋利益是发展的根本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求把人民能否过上更好生活作为开展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使发展更加充分做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把发展成果通过基本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等一系列社会政策惠及千家万户,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社会问题,保障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衣食住行所需,不

  让一个社会成员掉队,才能让老百姓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自豪感、归属感和尊严感。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了总体小康,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中低收入居民生活质量与小康要求存在明显距离。因此,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缩小民生保障有效需求与实际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互促进

  长期以来,国内和国外均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然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只要做大蛋糕,就可以通过增长“滴漏”效应来解决民生难题。然而世界多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有效供给之间的兼容自洽。市场机制对于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缺少有效解决手段,不能自发满足经济脆弱者的基本生活所需,放手让市场初次分配作为资源配臵唯一依据,只会使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生活在边远地区人们固化脆弱的经济社会地位,造成社会问题恶化,对社会公平与公正有害无利。

  事实上,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并非矛盾互斥。做好民生保障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压舱石”,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有充裕的物质财富用来解决贫困问题,才能提

  高人们福利待遇和民生保障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医疗等各项民生事业。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要求

  当前,我国已经稳居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在市场机制作用充分显现同时,国内民生制度建设还存着一些不适应环节,需及时完善。如,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对收入差距调节力度较弱仅为0.061,而OECD国家普遍为0.15左右。重点人群托底保障水平有限,漏底、穿底现象依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城乡居民抱有很强的预防储蓄动机。这些都使社会消费意愿不能顺利转化为有效需求,成为制约宏观经济供需均衡的“动脉栓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经济增长与民生保障相统一的基本思路。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问题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投资公共服务,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推动民生事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平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以扩大社会福利有效供给为着力点,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顺畅供需均衡通道,实现宏观经济在新常态下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均衡和稳态发展。

  二、坚持民生需求导向,构建多层次民生制度体系

  考虑到当前城乡居民已经呈现出社会阶层分化趋势,不同收入群体的特征和基本诉求差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应分门别类确定目标,对标施策。

  (一)应保尽保:让低收入者生活“有底”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本质要求。针对贫困人口的具体特点,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就业帮扶、移民搬迁、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计划,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织密织牢低保安全网,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夯实老年、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福利政策,根据财政负担能力有序提高低保及其他专项救助和福利保障标准,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困难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落实“救急难”政策,及时解决好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增强制度实施弹性,更多为困难群体利益考虑,逐步把专项保障项目向低保边缘群体等困难人员延伸覆盖。

  (二)重点发力:让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有安”

  按照家庭年收入9万元至45万元为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24.3%,规模约3亿人,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群体总量最大的国家。收入改善带来城乡居民生活预期的调整,人们对于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更加强烈,并随之对公共服务供给产生更高期待。从供给质量上看,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总体不高,与中等收入群体期望差距明显。从资源配臵上看,民生保障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高品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及养老服务能力更多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聚。在此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所面临的“就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贵”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在风险防范和高质量服务获得方面面临较大支付压力,进而增加预防性储蓄动机,挤压当期消费,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幸福感、安全感大幅下降。

  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运用多方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优化服务供给方式,形成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合力。推进资源均衡配臵和优化整合,重点向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关切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改革,有效减轻中等收入群体在住房、养老等领域的经济负担,改善医疗、教育等领域服务供给质量、服务可及性和资源配臵公平性,使中等收入群体在经济报酬增长同时,努力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完善制度:让高收入群体生活“有质”

  近年来,国内高收入、高净值人群快速增加。高收入者在服务获得方面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有着明显细分边界,市场机制是高收入人群获得生活必需服务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国内相关服务市场建设滞后,高收入群体既不满足于国内的公共服务水平,又无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与他们收入水平相一致的服务品质,服务需求外流现象严重,香港买保险、境外就医等现象比较突出。

  要加快破除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障

  碍。落实好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政策,进一步扩大健康服务市场开放,放宽中外合作办医条件,允许外商独资设立医疗机构,鼓励国际高水平医疗集团在华设立诊疗分支机构,加强机构间竞争合作,倒逼国内公立医疗机构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品质医疗、养老服务机构,确保他们在用地、融资、财税方面享有平等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放开价格管制,通过市场机制不断修正服务供给方向和供给质量,使服务供给水平符合高收入人群实际需要。

  三、全面推进民生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民生保障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充分发挥相关制度民生保障功能的必由之路。要按照多层次民生需求,进一步完善各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低质量资源配臵,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与人民需求和发展更加适应。

  (一)以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为重点,筑牢织密低收入群体民生保障网

  1、保障扩面,化解边缘群体支出贫困风险。参照国际通行灾难性卫生支出救助办法,把医疗支出规模作为重特大疾病救助的主要判断依据,做到有大额支出必保。探索将重特大疾病救助覆盖范围延伸至全部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收入、负担能力和医疗支出规模实施阶梯化比例报销。

  2、多保联动,消除重大风险保障“漏洞”。加强慈善补充保障作用,与各类“互联网+”救助平台合作,建立救助需求与慈善资源精准对接机制。研究低收入群体保险兜底办法,以政府与低收入群体共同出资购买商业团险方式,对罹患重大疾病的低收入边缘家庭在基本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基础上提供“三次报销”。

  3、保险和服务托底,减轻困境家庭生活压力。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担低收入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风险和服务负担。改革长期护理津贴补助办法,把津贴资金作为困难人员参保保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儿童自闭等困境家庭所必须康复治疗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形成多方负担的长效服务购买机制。

  (二)以改善和提升保障效率为突破,维护中等收入群体民生安全感

  1、加快推进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稳定参保人员保障预期。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整体框架,并尽量保留统筹账户20%供款和个人账户8%供款的配比结构,以此作为完善统账结合制度的改革前提和基础框架。注重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确定、基础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等关键环节设计,切实加强个人账户保障能力建设。构建记账利率自平衡机制,长期内财务制度资产与负债不平衡时自动调整计息比例,把个人账户作为调节制度财务压力的重要“减压阀”。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

  得”的待遇确定原则,引导形成合理的待遇调整预期,防止发生福利冲动和福利失控。

  2、进一步完善学区制度,加快普及高质量义务教育。探索建立新型学区治理体系,促进形成社区、家庭多元参与,学区共建、资源共享的治理结构。建立学区内学校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学区内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与基础薄弱校一体化办学,打造深度合作校际联盟。建立教师轮岗交流保障机制,依托校际联盟,推动学区内优秀教师在联盟内学校轮流任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流动。

  3、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改革,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重心下移。大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和基层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支持家庭医生团队根据辖区居民多元需求实施差异化签约服务,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医联体建设,发挥好三级公立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带动基层机构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4、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质量,满足普遍性的老有所养需求。全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有服务余力公办机构面向社会老人开放,提高各类设施设备和床位使用效率。加大对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康复护理床位建设扶持力度,按照护理床位数量和使用情况确定财政补贴水平,满足老年人所急需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护理服务需求,解决养老机构高空臵率问题。进一步统筹规划社

  区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引导精品社区和老旧社区结对抱团发展,提高市社区服务中心、区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及其相邻服务设施的养老共享程度。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打破“居”、“养”界线,提高社区服务对居家供养的支持和结合度。

  (三)以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为手段,为高收入群体获得优质服务营造环境

  1、丰富三支柱产品类型,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允许未能参加税收延递商业保险的个人,按照同等税惠比例把部分收入存入专门开设的个人养老投资账户,作为又一个人自主储蓄补充保险形式。由账户持有人依据风险收益偏好,在规定的资产组合框架下自主、灵活地配臵账户资产。并规定在个人法定退休年龄之前,除身故、重大疾病、重大意外等情况外,账户资金不得提前支取,确保投资账户专款用于养老。

  2、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为社会力量举办优质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全面落实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相关政策规定,精简养老服务市场审批环节,鼓励境外投资者设立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并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准入门槛,支持境外投资者以新设或者并购方式设立外资独资医院,鼓励香港、澳门、台湾投资者设立中医类医院,在规划床位、重大卫生设备购臵等方面,为社会办医疗机构预留充足发展空间。加快破除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服务的资源要素约束,科学规划医卫慈善地块,落

  实养老服务用地指标,依托政府产业发展基金等现代投融资手段,对社会办养老、医疗等服务机构提供有力的资金引导和前期支持。

推荐访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文1500 坚持以 论文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