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对政府工作报告简要解读

富丰文库网 发表于2022-07-07 09: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政府工作报告简要解读,供大家参考。

对政府工作报告简要解读

 

  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简要解读

  3 月 5 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经济的部分进行了了梳理和简要解读。

 1.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14 万亿元,增长 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 20 万亿元,增长 10.7%。城镇新增就业 1269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 1.37 万亿斤, 创历史新高。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 21.4%,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8.1%。

 2021 年圆满完成各项目标。第一,全国财政收入增速高于 GDP 增速,说明 2021 年财政政策从税收端而言是偏紧的。第二,CPI 增速仅 0.9%,说明真实经济增速可能显著低于潜在经济增速,存在负向产出缺口。第三,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是 GDP 增速的两倍以上,说明 2021 年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第四,居民收入增速与 GDP 增速持平,意味着居民部门较充分地享受了经济增长成果。

  2. 企业研发经费增长 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8.2%。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远超过一般工业增加值,这是非常好的迹象。在高技术行业蓬勃发展背后,是企业研发经费的快速增长,而这又与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3. 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 2.8 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

 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与货币政策直达机制是疫情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大亮点,非常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功能。

 4.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

 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是 2022 年中国政府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与 2021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相比,似乎没有再提“稳字当头”。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从历史经验来看,至少要在今年第二季度把 GDP 增速的同比与环比下行态势给稳住。当然,更好的局面是在今年第一季度把 GDP 增速的同比与环比下行态势稳住,第二季度开始反弹。

 5.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11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 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第一,由于目前市场预期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可能在 5.0%~5.5%之间,因此我国政府定 5.5%的增长目标,意味着无论宏观经济政策还是金融监管政策都要出现一定程度的放松。否则 5.5%的目标难以实现,例如最近余永定老师等人的文章指出,要实现 5.5%的增速,基建投资增速必须达到 6%。

 第二,应该来说,从今年两会制定的财政政策口径来看,难言显著放松。笔者认为,在今年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并将其用于国内重点项目建设,或许是保障经济增速达到 5.5%的途径之一。

 第三,我们也应注意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最新的表态,言外之意是房地产行业调控可能在“房住不炒”基调不变前提下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刚出台的关于城市新居民购房政策的调整就是明证。

 第四,“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句话反映了在节能环保领域先立后破,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的最新精神。

 6. 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宏观政策的总体基调,和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致。

 7. 今年赤字率拟按 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 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 万亿元、规模近 9.8 万亿元,增长 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65 万亿元。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第一,中央财政政策宽松力度不大,财政赤字占 GDP 比率由 3.2%下降至 2.8%;

  第二,压缩中央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第三,专项债规模与去年持平,但考虑到去年专项债发行进度不尽如人意,今年已经提前下达 1.46 万亿元专项债额度;

 第四,考虑到 2021 年的财政增收以及专项债未发额度结转,2022 年实际财政支出规模有望增加 GDP 的 1.5%上下;

 第五,专项债支出的重点是“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8. 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 2.5 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 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改进与扩大增值税留底退税是今年税收政策的一大亮

 点。

 9. 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这意味着 M2 增速与社融增速仍应维持在 8%上下。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降与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意味着今年 MLF 与LPR 利率将有较大下调空间,例如 30~50BP。

 10. 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对今年结构性信贷政策的表述。

 11. 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 1000 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说明今年的结构性失业压力依然严峻。最重要的就业人群一是应届毕业生,二是农民工。退伍军人就业工作也非常重要。

 12. 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这两个提法,都意味着短期内不要指望中央政府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来帮助地方政府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地方政府还得自己想办法来拆弹。近期化解恒大违约风险的案例就较为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13. 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 75%提高到 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

 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

 针对高科技行业与研发领域的实质性减税。

 14.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 6400 亿元。

 关键词一是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二是超前。“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窗口内各级政府推进基建投资的重点领域。

推荐访问:对政府工作报告简要解读 简要 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