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新超级强国!》纪录片德法热播,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的超级强国!》纪录片德法热播 近些年,随着中欧关系的不管加深,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强。欧洲的很多电影人曾多次选择以中国为题材拍摄电影或纪录片,来向西方观众讲述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在新世纪里的变化。
中国本土纪录片也以东方文化和历史积淀,在价值多元的国际纪录片领域独树一帜,逐渐登上国际舞台。其中《1937 南京记忆》、《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中国原创佳作,在欧洲播出后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去偏见 欧洲观众发现从未了解过的中国 近日,一部名为《中国,新的超级强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德法公共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受到欧洲观众好评,仅在德国收视人数就超过百万。
12 日,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以标题为“中国,新的超级强国!”的文章,介绍了德法公共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段开播以此为名的3集纪录片,讲述在过去一百年历史中,以及中国如何崛起为全球大国的路程。
北京《环球时报》报道,德法公共电视台创办于 1992 年,由德国和法国共同出资,总部位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和德国的巴登巴登。该台受众主要为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爱好者。该片由知名纪录片导演让-米歇尔·卡雷执导,目的是让欧洲观众读懂“中国复杂的百年历史”,明白“中国如何崛起”“中国的政策目标是什么”“中国崛起对全球的影响”等问题。北京《环球时报》消息,纪录片每集 60 分钟。第一集名为“中国醒来”,讲述毛泽东逝世前的中国。“中国迎头赶上”是第二集的主题,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交也越来越开放。第三集叫“中国胜利”,
称中国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快步走向世界,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伙伴关系,但中国经济的崛起也制造了很多潜在冲突,尤其是与美国和亚洲邻国。
《法兰克福评论报》称,为拍这部纪录片,制作人员查看了许多关于中国的历史档案片,也采访了欧洲驻华官员、中国各行各业的民众和专家学者等。纪录片在讲述中国崛起历程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中国威胁”的担忧。该片一经播出后,受到欧洲观众好评,仅在德国收视人数就超过百万。
节目的播出引发了法国网民的热烈讨论,虽然也有带着“有色眼镜”和抱着怀疑态度观看节目的观众,但是不少法国人还是从节目中发现了他们从未了解过的中国,并且认为这是一个能够了解真实中国的良好平台。一位身份是教师的网民留言:“感谢法德频道(ARTE)毫无偏见的介绍,这两期节目令我想起了我的中国学生和我去中国旅游的时光。” 接地气 为本国游客赴华旅游“ 踩点” 这是在欧洲的“中国纪录片热”的表现之一。而其实早在 1973 年 1 月,由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长达 3 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首映。尽管当时被“文革”时期的中国媒体称为“一株毒草”,《中国》还是引领了以外国人视角拍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的潮流。
1972 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邀来华拍摄纪录片《中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随着 1978 年后,中国不断对外开放,外国拍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数量激增。据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媒体学者菲利普表示,现在德国拍摄的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每年有 10 部左右,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这与中国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有关。
英国广播公司(BBC)从 2001 年开始共拍摄了《战栗东方》《成吉思汗》《美丽中国》《驾车游中国》《发现中国:美食之旅》等多部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通常集中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和经济发展类,介绍中国,同时还有为本国游客赴华游玩“踩点”的作用。
以拍摄耗时 4 年的《美丽中国》(Wild China)为例,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开始,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中国的标志
长城,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 1.8 万公里海岸线……BBC 通过镜头,探访散落在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的美丽奇景。
欧洲对于中国题材的拍摄,选材非常广泛,以普通人为拍摄对象,涉及到中国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工作细节、吃饭、购物乃至结婚生子。就像 1973 年的《中国》一样,欧洲纪录片并不避讳中国狭窄的街道、悬挂的衣服等场景,作为对中国一般生活状态的补充。
BBC 目前就正在中国拍一部名为《中华的故事》的纪录片,由英国知名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带队。消息显示,该纪录片从去年 2 月就开始拍摄,已在扬州、泉州、厦门等多地取景。
《美丽中国》(Wild China )海报。
有冲突 单一视角常常不能正视中国的积极力量 中欧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而两者之间的差异甚大。因此在欧洲纪录片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成为了导演们最爱的角度之一。
BBC 最近播出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引起了中英网民关于两种教育方式对比的讨论。而在 8 年之前,BBC 摄制组远赴中国,历时一年拍摄了一部叫做《中国学校》的纪录片,以安徽省一个小镇为缩影,集中拍摄了一组家庭、老师、孩子们一个学年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让很多人看到了中国学生的辛劳,也让人看到了中式教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英国人认为这部纪录片真实、质朴,然而中国批评者对其中“文革式”意识形态教育过度渲染感到不满。
BBC 纪录片《中国学校》海报。
当中国经济腾飞之后,这种冲突就延伸到“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一直为世界提供发展榜样的欧洲或许还不能适应中国“不按套路出牌”的发展方式。
上海观察者网报道,2014 年,同样是 BBC 拍摄了一部叫做《中国是怎样愚弄世界的》的纪录片,试图探讨中国经济的崛起与挑战。该片通过湖北武汉(一个比中国任何城市都更能讲述非凡 30 年现代化和财富积累的城市)的经济奇迹,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影射中国在飞速发展中存在不平衡。BBC 还给出了结论:没有国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中国例外论”。
但这样的评价并不能服众。美国《福布斯》网站就称,BBC 其实是坏了事,不能正视中国的积极力量。
BBC 在 2011 年还拍了两集的《中国人要来了》,探究了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并讨论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但中国媒体就该纪录片在非洲调研时却发现,多数受访者表示,西方的报道“有失偏颇”,BBC 此举主要意图是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在非洲煽动反华情绪。
相比于 BBC 上述纪录片的单一视角,2014 年 3 月,一部名为《龙的重生》的电视纪录片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中心的莫扎特礼堂举行首映式,该片是由中国人执导、法国人摄影联合制作而成。新华网报道,这是一部以龙为线索,通过展现南京民间的“柴龙”和阿尔萨斯地区葡萄酒庄园神龙的传说,全景呈现法国民众如何过圣诞与中国人如何过年,突出两国文化碰撞的纪录片。
谈华人 更真实直观地了解身边的东方面孔 当中国人和中国资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欧洲人身边,欧洲人开始重新审视离他们最近的东方面孔——当地华人。重新审视的方式之一就是纪录片。
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海外华人面貌,能让所在国民众更为真实直观地了解到大多数华人的发展是在诚实勤恳、吃苦耐劳的奋斗中艰苦生存,而不仅仅是从一些被放大的社会负面新闻中拼凑一些不完整的华人形象。
中新网报道,今年 3 月,西班牙马德里公映了纪录片《马德里新一代华人企业家》,该片记录了一批各行各业的中国年轻创业者,从律师楼到旅行社,从大型文具企业到连锁甜品店,从中文时尚杂志再到进出口贸易……希望让广大西班牙人正确了解旅西华人、了解中国商人。
西班牙税务局局长在纪录片里还明确表示,中国移民是西班牙市民的榜样,他们是所有移民里赋税最多的移民。
无独有偶,英国在 2014 年初也推出过一部反映英国华埠变迁历史的纪录片《唐人·街》。这部纪录片从 19 世纪晚期中国水手落户伦敦莱姆豪斯地区开始,回顾了华人社区衰落、转移、兴旺的过程以及给英国社会经济带来的诸多影响,希望它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带动伦敦相关社区的多元化进程。
在 2014 年一战百年之际,欧洲的导演们还将目光放到了百年前来欧的 14 万一战劳工身上。曾获得过艾美奖的英国女电影导演海伦·菲茨威廉姆导演制作了纪录片《西线上的中国》,通过援引目击证人的文字、华工后代的口述、学者分析和历史影像资料,描述了一次大战爆发、欧洲的列
强疲于惨烈的索姆河战役时,一战华工为英美法协约国战胜德意等同盟国做出重要的贡献。
法国导演胡法伊执导的纪录片《一战中的华工》去年 11 月也在巴黎中国电影节首映,并随后在中国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有 一战期间,大约有 14 万华工来到英法。
走出去:把“ 好饭” 端到欧洲人“ 餐桌上”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何建平、赵毅岗曾在《现代传播》学术期刊上撰文称,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的、发现的艺术,具有无可辩驳的在场感,它用世界语言讲述着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也是西方观众近距离了解中国的最好途径。
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它成为各个国家隐性宣传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地理风光的最佳载体,成为各个国家争夺话语权的世界性语言。
风靡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在比利时引起了关注。2014 年,该片在比利时国家电视台一套播出,让比利时的观众着实享用了一道“中华美食盛宴”。
播出后,欧洲议会议员德里克·沃根说:“在欧盟国家范围内,中餐是非常出名的。在英国,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中国快餐或者中餐馆。让欧盟国家的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食物是一个好的起点。” 在去年的欧洲最大纪录片节——国际阳光纪录片节上,中方参展商将通研讨会、工作坊、发布会、提案预售单元等多种活动,与国际同行展开交流与洽谈,并推介《1937 南京记忆》、《舌尖上的中国 2》等一批中国原创佳作。
中国拍摄记录片的实力已经大有精进。从《河西走廊》到《神秘的西夏》《第三极》,中国央视今年 3 月来连续播出的三部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令人惊艳。尽管目前还没被引入欧洲,但《第三极》已经被最会拍纪录片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
当然,由于中西方纪录片在文化语境、基本理念、制作手法、审美取向上的巨大差异,中国纪录片想要真正走入国际市场,传递另一种声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福斯国际电视网旗下国家地理频道亚洲区副总裁、中国区负责人祁冬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称,中国目前适合对外播出的纪录片并不多。“风光片很多,但类型趋同而且比较单一,国外观众更想了解的是这片土地上居民的生活状况,他们想看的是故事,但能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中国纪录片太少。”
推荐访问:《中国,新超级强国!》纪录片德法热播 纪录片 强国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