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以你最了解熟悉的历史事件人物体现的精神,谈谈体会感悟
案例1:
忠是关公人格魅力中非常被推崇的内部属性,关公的忠义精神代表着忠诚、正直、担当,和做人做事的优良品质。
《说文》中解释:“忠,敬也,尽心曰忠”,古人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东汉马融有感于孔子写了孝经,而独缺忠经,因而补之,使忠孝的德行得以两全。《忠经》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又云:“惟天鉴人,善恶必应。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指出天下尽忠,可以敦化品行,可以导正每个人的心性,使人心向善。
忠之道,用在切近处,可以砥砺情操,可以恪尽职守,可以保家卫国;用到宏远处,忠是一股浩然之气,可以充沛于天地之间,可以扶正天地正气。
忠的要点在于“一其心”,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极力赞美,自《汉书》后,历朝史书中都设有《忠义传》。尽忠是做人的根本,忠,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
案例2:
刘备的品质和精神:勇毅精神、仁义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德服人、屈尊任用贤能。
1、勇毅精神: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
2、仁义精神:刘备平易近人,处世仁义,使刘备深得民心。刘备在事业发展的早期,征讨过黄巾军,因战功做过安喜、高唐县尉,后来投奔他少年时好友公孙瓒,任别部司马,后担任平
原县令。
3、坚持不懈的精神:刘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4、以德服人:刘备虽然在机权干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曾以此感化了刺杀他的刺客。刘备临死前还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刘禅,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5、屈尊任用贤能: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诸葛亮。
篇二: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最新初中历史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及启示归纳汇总
最新初中历史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及启示归纳汇总
1、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或问:近代屈辱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不会重蹈覆辙,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学生就要认真学习,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2、关于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想?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国力衰落,屡遭列强侵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今天的中国就要不断的改革和开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3、你对南京大屠杀的感想是什么?
(1)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2)我们要勿忘国耻,更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3)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军国主义的复活,争取世界和平。
4、怎样才能制止战争?
(1)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2)中国:要想避免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我们就要提高综合国力,发展现代化的国
防;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和平取代战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对外关系。)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全世界人民什么启迪?
(1)二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维护它,热爱和平,不让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2)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在挑战面前,全世界人民必须联合起来,才能赢得胜利。(3)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加强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6、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局势)?
努力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7、近年来,在国际社会发生危难之时,常能看到中国的身影,说明了什么?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在提高;中国积极履行职责,帮助其他国家,体现了大国风范。
8、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你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特点:中国的近代化与挽救民族危亡相合;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学习的过程从学习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历史事
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启示: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靠借
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
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
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要中国共产党才能救
中国,只要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9、我们要学习长征中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的精神。
10、巴黎和会上对中国问题的规定反映(说明)了什么?
反映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这一实质,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11、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历程给你哪些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继承和发扬
优
良的民族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有创新精神等。
12、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从性质上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从领导力量来说: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骨干力量,显示了新的伟大力量。
13、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1)新的领导阶级——全国统一的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4)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14、对香港、澳门问题的认识。
(1)近代割让香港岛说明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2)港澳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说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3)港澳回归后的持续稳定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科学的、正确的,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5、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
篇三: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毛泽东历史事件及爱国精神
李xx在《毛主席邓小平理论研究》xx年第11期上撰文指出,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毛主席是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走上革命道路并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他最伟大的功绩,是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毛主席领导党和人民实现了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毛主席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是由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学习毛主席,归根到底就是要学习毛主席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要学习毛主席把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的现代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
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四: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有关抗战精神的历史事件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放火,进而全面侵华。这一事件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在接下来的8年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辛的抗战,但是广大中国人民抱着爱国之情,坚定地奋斗了8年,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在这场战争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例如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百团大战等等。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战斗。全国各地动员人力物力,切实保障前线需要。抗战期间,黄埔军校毕业生组成的新四军,在南京路上发起了著名的“一二八事变”,温州人民志愿担任人肉铁丝网防线,武汉“火攻武汉”烈士们英勇献身等等,这些都是对抗日精神的情感表达。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抗战精神也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继续发扬光大。历史铭记,抗战精神既是一个时代的光辉,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
篇五: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学习党中国历史事件总结报告Word演讲
当我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被一串串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深深感染。中国共产党历经挫折磨难,总能一次次从几近崩溃的边缘脱离险境,又从失败和曲折中振奋崛起。我们的党建立至今xx年,依然生龙活虎、依然前程无量。这段时光再一次学习党史,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党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土壤之中,我们的党又与时俱进,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机和活力,历史注定了中国共产党必将永葆青春。如果说xx年前我们的党还只是一轮初升的旭日,那么这天就更加是一轮勃勃朝气,永远都不会衰落的红太阳。
透过这次学习党史的经历,我懂得了很多,让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中国共产党在民不聊生、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到这天有了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91年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我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应学习那些优秀的共产党人为国家而付出一切的精神,我们在工作中,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未来献出自我的一份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仅照亮了现实,也照亮了未来。透过对党史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此刻从两个“牢记”和四个“求”来说说我对党史的认识。
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此刻拥有的一切。
一要“求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证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潜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91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必须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潜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二要“求深”。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务必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务必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用心推动作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潜力。
四要“求新”。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这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个性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透过党
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务必深刻领会,用心思考;学习党史,务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xx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向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xx年的风云变幻,xx年的潮起潮落,xx年的光辉历程,揭示了一条深刻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篇六: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关于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述
摘
要:近年来,我们国家不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在迅速的发展着,人类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重视起来,所以在生活当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影响力极强的历史事件纪念馆,这些纪念馆的出现也为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一个档次,同时这些历史事件纪念馆无论是从整体的结构上还是从艺术品的展示上,都将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内涵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本文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历史事件纪念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传播红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关于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表述
由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开始重视,特别是爱国精神的弘扬,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不论是在我们国家内部还是其他国家,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纪念馆,其主要是将精神层面作为展示内容,通过对历史的还原与展示对人们的心灵起到了一定的震撼作用,并得到了共鸣。所以历史事件纪念馆是我们还原历史,尊重历史,寄托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场所之一。
一、对于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具体描述
(一)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定义以及具体概念
首先,对历史事件纪念的定义进行分析,在诸多具有权威性的材料中都曾提及过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定义,但是其陈述的内容却不尽相同,但是如果综合来分析的话,其主要的中心点确是相同的。例如,有一些资料指出,历史事件纪念馆主要是为了纪念那些英雄的历史人物和一些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的一种专门的博物馆,还可以将其称之为纪念博物馆。经过我们对相关资料的调查结果显示,历史事件纪念馆的主要记录内容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杰出的英雄人物的一个具有专业性的机构,通常都是将那些事件的原本地点和一些人物的故居或者工作的环境作为整个纪念馆的地址的,并且尽量的将那些陈设恢复到原始状态,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的确保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整体过程。其次,就是整个纪念馆所具备的特点,虽然是我们说纪念馆属于博物馆的一种,但是实际上纪念馆是不同于博物馆的,它具备自身的特征,在纪念馆当中的纪念的对象方面,都于一些人物或者事件有关,然后在纪念馆的地址方面,大都是以一些名人的故居或者工作的环境相关,再次,纪念馆主要是为了强调纪念的氛围,所以不同于博物馆的陈列,它没有博物馆中那么多的展品,但是如果对展品进行搜集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其称为纪念性博物馆。
(二)对历史事件纪念馆的整体概念进行分析
如果将历史事件纪念馆中的纪念对象按照类型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其中有一种是纪念一些比较著名且重大的事件,还有一种就是对一些相对来讲比较杰出、优秀的人物的,所以如果总结起来将,就是人物纪念馆和事件纪念馆这两种。具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余卓群先生在他的《博览建筑设计手册》,中将纪念馆划分為多种类型,有我们常说的名人纪念馆、还有革命纪念馆以及所谓的遗址纪念馆和事件纪念馆,那么本文探究的主要就是我们前文说到的事件纪念馆以及名人纪念馆。接下来我们对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具体定义进行分析,纪念馆隶属于博物馆,那么历史事件纪念馆又属于纪念馆中的一种,迄今为止我国的文学家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如果执意要给其一个明确的定位的话,我们可以按照字面来进行注释,也就是说在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在历经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或是出现了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的时候,为了纪念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而建立的一种充满纪念意义的博物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历史人物及相关事件的缅怀以及为自身带来的启发以及历史事件纪念馆所弘扬出的爱国精神等等。
二、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概述
(一)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内涵
所谓“场所精神”主要起源于罗马,在古罗马当中每一个人民群众都具有着一种信仰,换一种方式说,就是在古罗马当中的每一种本体都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灵魂,而人们主要就是要对神灵进行守护,守护灵魂给予我们的生命及一切从生命的初始直至一个人的死亡。历史事件纪念馆实际上在很多地方还是与博物馆有着融会贯通之处的,不仅是在精神层面,而且在实际的建设当中也具备了很多的相似之处。
(二)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正确指向
当我们切身感受到历史事件纪念馆中的一切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特所具备的美,这个过程就好像是一种释放一种展开,不仅有属于自己的层次和相关规律,并且能够使观赏的人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新的感官。另外,还要对参观的质量进行提高,要利于人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有效理解。但同时也要合理的掌握分寸,所谓观展的导向性指的并不是单一的观看,还可以为观展人员营造出一些氛围,有效的提升整个纪念馆空间上的内容。
(三)要作为一个灵魂的引导
通常情况下在一些历史纪念场所中,很多观赏者所表现出的都是对一些比较壮观且悲惨的历史事件的同情,站在纪念馆当中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不论是从情感还是肢体语言上都能够具备很深的感触,在进行活动过后,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以及情感态度都会具有不同的感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们所学习和了解到的每一件历史事件,每一个杰出人物的英雄事件都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而历史事件纪念馆所表达的就是将这些仍旧存在的东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无论历史人物是守旧是激进,历史事件是喜是悲,作为历史事件纪念馆都会如实记录记载,都将用最积极的态度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加以正确的引导并传播下去,这也是历史纪念馆所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媛.浅析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述[J].办公室业务,2018(1):41-41.
[2]张卓然.悲愤与伤痕的凝固交响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场所精神营造手法分析[J].中外建筑,2018(1):34-36.
[3]张群崧,杨翠霞.历史维度下晋祠的场所精神[J].山西档案,2017(3):150-152.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七: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学习历史的感想和体会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我错误地认为学历史没有什么前途,只有学好数理化才是最有用、最吃香的。那时,就连我的父母也为文科一再遭受贬斥而寒心,不希望我再步他们的后尘学习文科,而鼓励我学好数理化。他们都是献身于历史科学的人,竟然狠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学历史。这该是多么严重的精神创伤呵!那时我开始对外语热爱起来,立志学好外语,争取将来入大学深造。在这过程中,我对语文和历史逐渐产生了兴趣。加上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我才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然而多是从兴趣出发,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进入高中后,在我的各门功课的成绩中,外语和文史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我对文科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可是“重理轻文”的思想仍然纠缠着我,使我经常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之中: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奋发学好文科呢,还是照旧勉强地去死啃数理化?难道文科真的没有用处吗?我曾一度为此而感到困惑和苦恼,后来,当我回忆起在初中的历史课和语文课中讲到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和鲁迅的革命道路时,顿觉豁然开朗,眼界大开。他们从青午时代起,就怀着救国救民之心而学医,希望以医术去解救中国人民的疾苦。但是,由于中法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孙中山,他决然弃医而进行政治活动。年青的鲁迅留学日本学医时,由于看到纪录日俄觇争的影片中口军枪毙中国人时,许多中国的看客却围观取笑,使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鲁迅毅然弃医,要以革命的文艺去唤醒千百万被奴役的人民群众。孙中山和鲁迅正从这种严酷的现实中清楚地看到,如果不从精神上、政治上去唤醒人民大愈,单靠行医是无济于事的。从此,他们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永远的崇敬和怀念!这些生动的史实,有力地证明了文科的作用是决不可低估的,也有力地冲击着“重理轻文”思想对我的不良影响。
我从历史课的学习中,初步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十分丰富多采的。认真地学习中外历史给了我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启迪和借鉴。特别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代都有许许多多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艺术家,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创造,曾为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由于封建制度的反动和禁锢,以及科学技术的落后,才使我们的祖国论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流血牺牲,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些光彩夺目的历史业绩和曲折纷繁的历史进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鼓舞着我的革命斗志。也坚定了我学好历史、学好文科的信念。从此。我便抛弃了“重理轻文”的狭隘偏见,更专心于文科学习。
历史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精神文明的工具,因此认真学习中外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光荣传统,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同学好数理化一样重要。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要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不但需要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还必须有高度发选的精神文明。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出只要科学控术,不要精神文明而长久发达兴旺的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认真学习历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明确了学习历史的目的,端正了学习历史的态度,便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攻破难关的主动进取精神。我认识到学习历史决不是象听历史故事那样轻松有趣。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事迹、大量的头绪繁杂的历史事件,以及年代、地名、制度等等,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特别是外国历史更使我感到生疏。学好历史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记忆、思考和理解的脑力劳动。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刻苦勤奋和具有持之以恒的顽强精神。因此,要学好历史就不能不熟记一些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主要内
容等等。我感到,没有基本的和必要的记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这同学好数理化和外语一样,不熟记必要的公式,定理和单词,就谈不上运算,理解和应用。可以说,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以必要而娴熟的记忆为基础的。例如,不熟记戊戍变法的基本过程,就无从理解这场变法的性质和意义。更无从把它与别国相似的历史事件作比较。学习历史必须反复记忆,世界上哪有一念就会、过目不忘的学问呢?我们要记熟一个公式、一个单词,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记忆,要记住头绪纷繁的历史知识,也不能一蹴而就。
我深深地感到,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做到刻苦和勤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有贪玩、怕苦、满足于一知半解、幻想走捷径,找窍门的毛病,这是我们学习的极大障碍,必须认真克服。我们要在划苦.勤奋上狠下工夫,就必须严格磨炼自己的意志,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比如,坚持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抓紧复习,这样就能加深记忆和理解,就能收到记忆促进理解,理解加深记忆的好效果。
我读高中以来,除了认真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外,还挤时间多学一点外语和文史方面的知识。我用记外语单词的硬工夫强记一些重要的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常常把年代、事件和人物联系起记忆,或把大的事件分成阶段、或制成简便的表,或填写历史地图等方式帮助记忆。近两年来,我很少看电影和电视,而是抓紧时间强学博记一些基本知识,往往是学到深夜才休息。平时,父母对我的约束也很严,要我利用青少年时代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的有利条什发奋读书,要我多读强记和融会贯通,要我学会抓主要问题、抓重点。这样使我克服了那种心浮气躁的毛病,初步养成了踏实读书的习惯。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应当成为我们学习任何一门科学的座右铭。
我参加这次历史竞赛受到了稂好的锻炼,促进我系统地复习了历史课程,收获是不小的。虽然我在竞赛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今后,我一定戒骄戒躁,刻苦读书,学好历史。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贡献力量。
篇八: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
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艰苦奋斗的故事。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篇1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哑巴有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没有证据,对哑巴的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哑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郑板桥问哑巴的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安宁。但依照我大清律条,殴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如果是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请问,哑巴
是你的亲兄弟吗?”
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存心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那一半。
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篇2应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出新意的。故事就是这么些个故事,历史早已经是既定事实,尤其是苏轼,声名远扬,要把他的事迹拍的好,让大家即使知道也依然想看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认为,这种记录片的重点不是内容上,而是如何通过拍摄呈现出苏轼的精神以及风骨,所谓画猫画虎难画骨,风韵神情,才是真正难拍摄的的地方。
本篇用了故事的形式将苏轼的一生讲述出来,在拍摄手法上也是浓浓的中国风。苏轼被捕入狱前景悲凉,一排房檐下雨水拍打着地面,后来一直到冬天,皑皑白雪已经深深的覆盖那肃穆红墙青砖黛瓦,远处唯有一株寒梅迎风绽放,这种感觉怕是让人夏天也觉得冷吧。苏轼游赤壁,清风朗月,水光粼粼,一行人与竹筏中静坐,面前有美酒,身旁有知音,耳畔有萧声,还有一船夫默默划舟于水上,这场景,任谁看了恐怕也想加入其中吧。
宋词本就不同于唐诗给人的感觉,且宋朝也不同与唐朝的开放,宋朝儒雅,宋词更是让人品评时美到骨子里,所以这类型纪录片非得用无数场景做形容词来描述这一场精彩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在美术设计上完全达到了此种境界,而且展现出了苏轼的旷达之情,让人在了解苏轼之时也有一场美的享受。
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篇3追了半个月的《苏东坡》,昨晚看完了。这无疑是部成功的历史剧。以苏轼为线索,使观众明白宋朝的兴盛衰亡原因。君主远小人而近贤臣,则国盛,反之,则国衰。
虽然本剧为了体现苏轼的文学才能和政治之道,把其他同期的政治文人反面
性格描述得比较过头,可是我还是喜欢上了这部剧,并且一看就断不了。当苏轼闭眼老去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当时的百姓一样沉重。苏轼离世了,去天上继续做他的文曲星了;大宋少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好官,世界少了一位诗文书画皆精的大才子。悲伤的同时,我又为他终于摆脱人世间的疾苦开心,他终于不用受制于人,劳苦奔波于世。
原本对苏轼也就《水调歌头》,《赤壁赋》的印象,现在真的从心底里喜欢这个爱国爱民,为人正直的东坡先生。他不畏强权,敢于直面圣上,击鼓为民请命;他不怕降罪,开粮仓,解民缺粮之困;他勘察地情,挖井引水,解人民饮咸水之苦……这样的事太多了,我腹中墨水毕竟远远比不上这位东坡先生,不知该如何去表述了。
通常观后感,应该有对自己生活的思考,我这里也来说下。像我这样的弱小女子,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小事,关于天下,我既没有什么发言权,也不甚关注;说到自己,与苏轼一比,简直无地自容。遇到客户催单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心里团团转,若更悲剧者,发货方无法准时发货,我便恨不得能到工厂,逼他给我变出货来。如果像我这样,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欢,那苏轼这一生可就有得罪受。但他没有,并且,每贬至新处,总能做些政绩来,他做事从不为取悦领导阶级,只一心为着百姓,我想这就是他总是“贬不败”的原因吧。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如何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这是值得我一生探索的事。我要好好向东坡先生学习!
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篇4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篇5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篇九: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
重要历史人物、重要事件、重要精神概况
班别:
姓名:
学号:
一、重要历史人物
1.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
2.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
4.
著名的“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
5.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6.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的志愿军:邱少云
.
7.
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射口:黄继光
.
8.
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9.
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的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
10.
被誉为“铁人”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
11.
援助西藏建设出作重大贡献,被称为“援藏干部的楷模”“新时期党的好干部”:孔繁森
二、重要事件
12.
“命运自己主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13.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大团结——西藏和平解放
(1951)
14.
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
(1949)
15.
中国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土地改革完成
(1950-1952年底)
16.
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
(1956)
17.
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8.
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19.
打开国门——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1980)
20.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加入世贸(2001)
21.
高举旗帜(邓小平理论旗帜)——中共十五大
(1997)
22.
洗雪国耻——港澳回归祖国
(1997、1999)
23.
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赎买政策(1956)
24.
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1954-1956)
25.
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
(1953-1957)
26.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27.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
28.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
29.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1978)
30.
中国靠“洋油”时代的结束——1965年大港、大庆、胜利油田的建成
31.
“红卫兵”、“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是——“文革
”时期
32.
“破四旧”“造反有理”、“右派”“走资派”、批斗“叛徒、内奸、工贼”
——是“文革”时期(1966-1976)
33.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产量竞相“放卫星”、“全民大炼钢铁”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34.
公共食堂,食饭不要钱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35.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政策
36.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大发展战略和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
政策
37.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8.
海峡两岸打破隔绝(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大陆探亲(1987)
39.
新中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1949.4)
40.
中国打破核垄断——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4.10)
41.
中国跻身航天大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1970)
42.
中国人实现飞天梦想——神舟五号(杨利伟)升空(2003)
4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1992)
44.
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2015)
45.
彻底打破美国对中国外交孤立政策的事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46.
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47.
中国提出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
万隆会议上的中国贡献(方针)——“共同存异”方针
49.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尼克松访华(1972)
50.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1979)
51.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布局(新局面)——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52.
中国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53.
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
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1956年,毛泽东指导文学繁荣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民族精神
54.
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奉献、国际主义精神
55.
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56.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创新、努力拼搏
57.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58.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精神
59.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60.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篇十:学习历史事件精神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如何牢记历史大事件
的知识点多,支线多,很难记忆,面对历史,我们怎样记忆历史的大事件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实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可以做到
有备无患,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
五四
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
运动的背景从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
五四
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
五四
运动的导火线。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一个,所以对每一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表现在选择题上);能力的考查体现了
综合
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许多答案出自于书上的内容甚至章节目录及标题(表现在材料式的问答题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
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2、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查在比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能力;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6、归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7、考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能力和潜在能力;8、考查各科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
当学生理解考题的指向性后,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答历史试题有重要意义。试题的角度的变化再多样化也离不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和基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以不变应万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