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学习强国> 正文

散文学习如何与思政联系6篇

富丰文库网 发表于2023-04-28 17:10:08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散文学习如何与思政联系

  

  第18卷第06期Vol.18No.06读与写杂志ReadandWritePeriodical2021年06月June2021探索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张健(武汉市江夏职业技术学校

  湖北省

  武汉市

  430200)摘要:中职阶段学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最佳时机。而作为我国最基础的人文学科,语文也是各个阶段教育的重要科目。因此,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理念,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以此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案提出后,多数中职教师都积极按照新时代的教学方案对学生展开教育,响应新方案得号召,但由于新方案提出时间较短并且缺乏更深层次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不同问题。对此,本文针对如何将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行探索,并提出了几点有效对策。关键词:新时代;中职语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6-0278-01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强调教育中心环节即培育思想道德健康得优秀人才,并指出了思政教育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开发我国新时代教育领域发展的新局面。中职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同时,提升其人文修养以及审美情趣。1.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在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已经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文件要求,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基础的思政课程,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职业道德标准等目的,为学生的未来打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做好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除此之外,中职学生的年龄已经开始对社会现象、个人理念等有了独立的思想。在这种特殊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正在形成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在此关键时期开展思政课程教育,进一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让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为未来祖国的发展建设奉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职学校开设教学课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2.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措施2.1在教学课文中传授思想政治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中,结合课文的教学目的,添加相应的思政教育。例如《读书人是幸福人》这篇文章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对课本内容做注释,掌握并学会应用整体通读、扩展阅读等基本的阅读方法将文章浏览一遍,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在课堂上加以补充,让学生联系自我的阅读经历和体会,展开畅所欲言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懂得阅读的重要性,养成喜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与语文知识相融合,能够让学生在了解文章背景、分析语句的同时感受我国文学的魅力之处,树立一定的文化自信。例如,《采薇》这首古典诗词,教师可以在讲授古典诗词之前提出关于此诗词的相关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状况,再由教师介绍相关知识内容,分析诗句,让学生体会其中所含有的思想蕴意。再次,教师可以在概括文章主旨时将思政教育融入课本内容中,比如,教师在教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时,首先由教师将文章的主旨内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中国航天员在科学路上的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职业操守,有利于建立学生对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信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最后,教师在课后布置作业时,也可以让学生多多关注国家新闻,使学生通过课文所学知识,在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时可以产生正确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2.2在语文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诗歌朗诵主题班会,在活动中向学生传达思想教育理念。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某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经典中华古诗词朗诵比赛”,在活动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选择一位组长,由组长确定其小组的古诗主题,再根据所选古诗的特点介绍小组古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诵读,最后再推荐一位组员作为代表参加班级诗词朗诵比赛。在此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还能够让学生产生团队意识,明白团队与竞争的联系,对未来走进社会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2.3语文教师应具备结实的思政教育知识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修养和牢固的知识储备,才能向学生传达完整的政治思想理念。目前我国的所有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思政教育课程,说明中职教师已经完成了思政教育的基本学习。除此之外,中职教师在入职之前需要考取相应的心理学课程,以保证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中职教师在入职前就已经接受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障。3.结语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承担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教师应充分提升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发挥语文的教学优势,培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双优的社会型人才。参考文献:[1]

  李晨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家乡》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104-105.[2]

  苏行格.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探究[J].参花(上),2019(06):122.[3]

  高巍.探究中职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J].散文百家,2019(04):79.[4]

  格桑卓玛.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探研[J].成才之路,2019(05):47.作者信息:张健出生于1974年7月,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市江夏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学历,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致力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278

篇二:散文学习如何与思政联系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本文是一篇状物的文章,讲述了“我”养仙人掌的经过,赞颂了仙人掌的坚强,表达了对仙人掌的敬佩和喜爱之情。虽然文章写的是金色花,但也运用了一大部教材分析

  分文字描写了仙人掌,使仙人掌的丑陋和金色花的美丽有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突显出来,让文章更加生动自然。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

  (1)学生对教材的把握有一定的能力,尤其是对仙人掌的坚强性格和喜爱之情,他们都能体会到,也能联系到自己,但理解的深度稍有欠佳。

  学生学习能(2)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欲扬先抑”的力分析

  写作手法,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但对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利用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激

  初中语文

  《散文诗两首》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以这个小故事导入,并适时提问,既开篇就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感,又切入主题,一石二鸟。

  教学策略选初读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在通择与设计

  读中扫除文字障碍,落实字词教学

  这环节有条件可尝试一下,鼓励学生说真话,敢于质疑专家,肯定自己。说不定学生的朗读更切近诗中孩子的真实情感。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教师以舒缓深沉的语气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05年6月的《语文新圃》上刊载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所破旧的山村小学,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昏黄的灯光下,批改着学生的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孩子们的愿望很多,也很美好:有教学过程

  的说长大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老师,有的说要当大老板……突然,一行字闯入老师的视线:“我的愿望是当一条狗。”老师又惊奇又好笑,接着往下看:“我爸爸不幸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山村的夜很黑,听人家说黑夜里有鬼。我很怕鬼,妈妈也怕,只有爸爸不怕,可是爸爸已经不在了。还听人们说,家里有狗,鬼就不会来了,可我家连狗也没有。我多想变成一条狗,

  夜夜守在妈妈的门口,那样妈妈就不再害怕了。”读到这里,老师的眼睛湿润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①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以这个小故事导入,并适时提问,既开篇就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感,又切入主题,一石二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出声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

  2、指明个别朗读。(穿插识字环节:匿、嗅、祷、摩、衍等)

  3、思考讨论: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成一幅画面,用一句话概况)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在通读中扫除文字障碍,落实字词教学。

  (三)美读探究

  师:诗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该如何读出这孩子的个性与情感。诗中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该怎样读出妈妈的心情

  1、小组合作品读,互相揣摩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指明个别朗读,读后点评。(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好,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不够好,请说出理由,并试着朗读。)

  语言品味重点语句参考:

  ①“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句中妈妈的话语要读出焦急的心情。从“暗暗”、“匿笑”中体味孩子的调皮、可爱。

  ②……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句中“突然”表现孩子调皮、可爱的个性,同时表现要给妈妈带来惊喜的心情。“求”表现孩子撒娇的天性和恋母、爱母的情感。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句中“坏”字读出母亲又惊喜又嗔怪的语气,贬词褒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句中“不”字拉长读升调,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天真、得意的语气。)

  3、听录音精彩片断朗读,对比再点评:录音读得好,还是学生自己读得好,说出理由。

  (这环节有条件可尝试一下,鼓励学生说真话,敢

  于质疑专家,肯定自己。说不定学生的朗读更切近诗中孩子的真实情感。)

  (四)助读感悟

  师: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1、生自主讨论交流。

  2、借助课文注解理解: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把儿童想象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既赞美了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母爱的光辉。

  师:从文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生各抒己见,体会情感。

  2、介入资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资料一、泰戈尔,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他是一位不幸的人,幼年丧母,青年失去心爱的人,中年妻子病逝儿女夭折。但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他仍然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对生命的爱,对自然的爱,

  对所有一切的爱,是何其博大!

  资料二、“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泰戈尔

  设计意图:此环节修改,介入资料一、二,①意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解读文本,更加深刻体会诗人内心情感。②让学生在体会世界伟人博大胸怀的同时,得到情感心灵的熏陶和陶冶,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五)拓展抒写

  1、结合实际,谈谈感悟: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你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2、真情表达,借物抒情:以“假如我”句式,写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体验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并水到渠成进行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母爱犹如春风细雨随时沐浴着我们的身心,只是平时缺乏感受。

  ②以“假如我_____________”句式写话,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及时运用文中所学借物抒情的方法。

  (六)作业延伸

  1、学做诗人,请把课堂上所写的这句话,拓展成

  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2、积累知识,收集有关母子之爱的诗文、名言或典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诗人。

  设计意图:

  作业①:为了学以致用,落实巩固能力目标。

  作业②③:学习语文功夫在课外,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拓展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总结:同学们,母子深情是人间至爱。母爱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一声轻轻的叮咛,一丝会心的微笑,甚至烦人的唠叨,严厉的斥责……都是浓浓母爱的表现。可我们有时却忽略了,不懂得感受,不懂得珍惜。如今请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回报吧。

  板书:

  《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

  散香气

  金色花投身影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②以生活图景③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课例研究综述

  1、本节课将多媒体贯穿于教学始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一堂课学生们的注意力不但集中,积极性也

  较高。

  2.本节课还特别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让孩子们掌握了一些学习基本技能(字音、书写等),又让孩子们对仙人掌的坚强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3、在设计时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教给孩子们一些学习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写作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先知和提高。

篇三:散文学习如何与思政联系

  

  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案例

  语文教学具有培养人、塑造人的独特优势。实现高中语文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教学,是新时代给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政治任务;而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是实现二者有效融合教学的关键前提。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实现语文与思想政治的“融教学”,务实的选择即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五观十六育”上融合教学。

  一、世界观教育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表现出作家对社会、自然和历史的理解,在分析这些课文时,要注意做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增进学生的智慧。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课,有利于培养科学理性的科研态度。这是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文本介绍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艰难历程,用事实解释了人们的一个普遍疑问:“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课文内容涵盖了袁隆平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是他遵循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袁隆平选择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攻关方向与公认的经典论断相冲突,但是他坚信自己直接观察到的杂交优势现象,而不是轻信传统理论推断。二是他充分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现实的饥饿威胁让袁隆平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坚定意识,他心系百姓生计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连梦中也会渴望水稻长得高大。这种极具夸张的梦想

  促使他不断实践。三是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由果溯因。在第一代天然饱满的稻种并没能产生同样饱满的下一代后,袁隆平意识到这种分离是因为第一代稻种并非纯种,从而产生应用杂种优势的想法。他通过自觉的努力,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以达到所需要的有利结果。四是清楚质量关系,相信量变过程中包含着质变。事物可以性质未变而其中的局部发生了性质变化,袁隆平相信在中国漫长的水稻种植的量变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其中极有可能出现局部性部分质变,即他所需要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二、人生观教育

  1.人生理想教育

  阅读他人的人生,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启示,人生理想的教育是阅读文本天然具备的铸魂育人价值。如曹操的《短歌行》,前八句为第一节,感叹人生短暂,寓有及时建功立业之志;中间十六句为第二节,反复申述思慕贤才之心;后八句为第三节,表明广揽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因为容易受《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倾向的误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三国志》记载和曹操本人言志抒情的诗歌中正确把握曹操的历史形象,理解其人生理想。面对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曹操“忧思难忘”,叹息人生不能延长、贤才不易招致,但他表示将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及早建功立业。这首抒发远大志向的言志之作能够给予学生人生理想方面的教育。

  2.人生价值教育

  在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中国社会的当代,语文教学中更需要下大力气进行人生价值的教育,特别是要让学生认清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个体对社会的劳动和贡献。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依次从烛的红色、燃烧、泪流三个角度进行联想,抒情言志。首节为诗歌的第一层,诗人感叹红烛的红,自问是否内心也是一般的鲜红,剖白内在的真心。第二至四节是第二层,感叹红烛要燃烧自己才能放出光明,用燃烧自己的方式使世人警醒、昂扬、自由。这里将燃烧与世人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为人民而燃烧发光的高尚品质。第五至八节是第三层,诗人看到红烛因为被残风侵袭而流泪,感叹即使困难重重,也依然会不停奉献,获得心灵的满足。诗人把这种牺牲自我的举动视为人生的安慰和快乐,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可贵认识。最后一节卒章显志,闻一多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红烛自许,为当代青少年认清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人生态度教育

  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篇目是作家在身处逆境时所作,教学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对待文本中的情思,或借鉴或反思,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生存与发展。如《沁园春?长沙》一词表现了昂扬奋发的青春激情,教学时可从人生态度角度加以引导。全词以“长沙”为题,上阕写长沙景,下阕忆长沙人、事。上阕在壮美景象中渗透激昂情绪,远近高低结合描绘山、林、江、舸、鹰、鱼的动态美感,一洗深秋凄寒的传统文化底色,使读者置身诗境油然而生豪迈之情。下阕由眼前景联想到过往的人事。自1911年春考入

  湘乡驻省中学,至创作此词的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度过了革命生涯早期的重要时光。“百侣曾游”和“同学少年”是指诗人当时在长沙读书和工作时那批志同道合的友人。“指点江山”和“激扬文字”正是这些革命青年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诗人自1914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开展了一系列进步活动:他和同学们发起过学生运动,驱逐损害学生利益的校长;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组织新民学会,传播进步思想;还在暑假里与萧子升游学乡间,考察农民生活状况。1921年中共一大后他又返回湖南,负责建立湖南党组织,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与同志们分头自学并共同讨论革命理论,这便又是一批“同学少年”。而那段岁月,特别是《沁园春?长沙》创作的前几年,毛泽东在湖南先后领导、参与了安源路矿工人罢工、长沙泥木工人罢工、粤汉铁路工人罢工,进而筹建、领导湖南全省工人的统一组织,对反动政府开展斗争,真可谓“峥嵘岁月稠”!如此,上阕景物的生机与下阕人物的风华形成了有机的统一,由眼前景观引发往昔回忆,表现出雄视天下的壮志豪情。

  三、政治观教育

  家国情怀不是空喊爱国口号就能培养出来的,而需要具体到对祖国日渐丰富的认识、对国体日益深刻的理解上。这些内容贯穿于课文中,潜移默化地构建着学生的国家观念。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散文以伤感沉抑的笔调,着意展现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散文从第三段起,分别描绘出秋院静坐、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和秋果长成等五幅画面,多层次表现秋的清与静,渗透着一

  股莫名的悲凉。散文中弥散的这种凄清气氛,一方面与作者的性格气质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动荡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影。作品急就成章的1934年,中国内忧外患,局部战争不断,北方大量国土沦陷。作者言“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因为在北方,特别是在故都北平,更能够感受到大战前的压抑氛围,以及昔盛今衰对比中的茫然。《故都的秋》与郁达夫的许多游记、写景状物散文一样,在生动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同时,抒发了对动乱现实的忧愤,体现出作者对国家深挚的热爱。

  3.法治观教育

  法治观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守法用法的习惯,让他们深入领会法治观念和规矩意识。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和《无讼》二文对乡土中国的礼治与法治作了精准分析,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乡土传统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的问题,启发他们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

  《礼治秩序》首先否定了“人治”与“法治”概念的对立,亦即否认了传统中国是完全依照统治者个人意愿而治理的浅陋见解;进而提出与“法治”相对的概念“礼治”,明确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传统经验是维持礼的力量;接着,文章论述传统经验有利于生活,以及礼重在个体主动服从;最后,作者特别指出,礼治不适用于快速变迁的时代,这时就需要建立法治社会了。本文论述礼治与法治的适用前提,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这一事实:在剧烈变动和高速发展的当代,建设法治社会刻不容缓。

  乡土社会以农民聚村而居为主要形态,广大农村地区容纳了八成的中国人口。这样的基层社会具有稳定性,不需要靠执行国家意志的法律来维护,而可以通过长期教化产生的礼俗文化来维持。可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阶段,礼治无法平复改革发展中的阵痛,而法治的推行又可能带来一些尖锐问题,《无讼》就在这一背景上提出了有关思考。文章介绍了乡土社会对诉讼的固有观念和表现,指出如果不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而只是单纯地推行法律下乡,将产生严重的危害。这便强调了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从而使法治国家建设行稳致远,消除弊端,发挥优势,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法治建设的红利。

  四、文化观教育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材中遍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这些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审美趣味,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文化自信。比如《芣苢》一课,是极能体现传统经典《诗经》内容与创作手法的一首诗歌。全诗三章十二句,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以一种严整的格式反复咏唱芣苢的茂盛,用六个动词生动形象地铺陈妇女采摘芣苢的相关动作,展现出她们劳动的欢乐。在今天看来,用这种朴素质直的表现形式传达了积极健康的劳动情绪,特别能反映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劳动精神。

  诗中出现变化的六个动词实际上就是对采摘妇女们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凝练生动地表现动作的承接。先是“采”,采摘,采摘后

  “有”,获得了芣苢。有的掉落地上,要去“掇”,拾起来,有的串在一起,可以去“捋”,成把地抹下来。芣苢越采越多,就要“袺”起来,提起衣襟把它们兜住,全部兜好后,最后“襭”住,把衣襟掖在腰带上,确保兜住的芣苢不掉下来。采—有—掇—捋—袺—襭一系列动作熟练流畅,一气呵成,虽然诗中没有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但读者却可以根据诗歌轻快的节奏,想象她们在田间自由灵活地穿梭,感受她们劳动过程中的欣喜愉悦。特别是芣苢越采越多,手中拿不下了,要用衣襟兜起来,这时连我们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为满载而归激动起来:这种快乐是多么纯粹!

  劳动生产了美,华夏先祖在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和自己。《芣苢》这类民歌用乐观美好的语言和情绪反映劳动生活,使本来紧张繁重的劳动读来那么令人愉悦,让参与者在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中从事劳动。不遮掩谋生的艰辛,不溢美劳动的自得,这样的文艺作品总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劳动的感召。

  2.革命文化教育

  统编版教材的一个特色即新增了许多红色文学作品,用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作者将小说背景置于1946年秋解放战争中战略防御的艰苦时期,选取了一个战士替包扎所向当地百姓借被子的平凡故事,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宏大主题。小说以年轻通讯员为主要人物,按照赶路—借被—牺牲的顺序展开情节。在赶路情节中,“我”由通讯员领着前往包扎所报到。通过“我”的眼睛,作者塑造出通讯员的朴

  实和拘谨,与后文写他临危授命形成映衬。借被情节中,通讯员自己去向新媳妇借被碰了钉子,“我”陪他同去借到了一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段情节突出了新媳妇的开朗,多次提及她的“笑”,与后文写她的严肃凝重形成对照。在牺牲情节中,通讯员为了掩护担架队,毅然扑向了敌人投掷的手榴弹,表现出这位单纯质朴的年轻战士对人民强烈的爱。而新媳妇看到通讯员重伤牺牲后,变得异常坚毅,沉痛地将她的百合花被子铺进了通讯员的棺材。一条被子成为连结军民感情的纽带和体现军民情深的象征,小说由此呈现出崇高的美感。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力量,一些课文围绕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阐释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理念,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价值。比如李斌的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点明了工匠精神之于时代发展的深刻意义,呼吁每个人在工作中努力践行。文章首尾反复强调时代召唤工匠精神,要用工匠精神书写时代。中间三段既论述了工匠精神具有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是发展中国制造、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又厘清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指在技艺上追求极致,更是一种美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人都要涵养的卓越品质。文章持论严正,立意深远,骈散结合的语言蕴含着充沛的感情,在昂扬的节奏中不断激发学生尊重劳动、精益求精的心向,敲响时代的主旋律。

  五、道德观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涉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等诸多要素,是人在现代社会必备的各种道德素养。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涉及人与人交往、人在社会中生活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义重大。如节选自《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证了每个人都具备怜爱他人的本心,进而强调这种关爱他人的仁德心在为人处世中十分重要。该课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很有启发性。选段以人看见陌生孩子坠入井中会惊恐哀痛为依据,推导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此也就具备了达成仁义礼智的可能性。如果不向仁义礼智方向努力,就是自我戕害;如果能发扬“四端”,将内在的仁德心实践起来,用在待人处事上,就能够立身处世,乃至治理天下。

  2.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情服务等,是一个好建设者的基本道德。林为民的人物通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以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为对象,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来表现主人公对人民的服务和人民对他的敬重,塑造了一位爱岗敬业的典型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课文首先表现张秉贵服务的热情周到,用哄小孩、帮插队、劝顾客等三件小事具体表现服务精神;

  并由此继续丰富出他公而忘私、心怀人民和苦练技能等多项可贵品格。他公而忘私,女儿重病住进医院,他在上班时会忍住内心焦虑,不带情绪工作,避免让自己的不顺心导致顾客的不顺心。他心怀人民,为人民真心服务,被群众当亲人对待,与顾客融为一体。他还在工作之余苦练技能,去糖果厂、医院学习知识,以便更好地为顾客购买糖果提供参考。这些内容对张秉贵的服务精神进行了深入剖析,使其精神更加打动人、感染人,给人以深刻启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张秉贵几十年如一日热情从事柜台服务,彰显了“一团火”的劳动精神。

  3.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是涉及家庭内部及邻里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涵养家风、锻造私德意义深远。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一、二节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首节作者写到在地坛中思考怎么活的问题,次节忆及母亲,由自己的活法联想到母亲的活法,想到自己常去地坛独处,是如何让母亲牵挂不安。这一节中体现了作者的懊悔和对母亲的歉意。作者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一是写到过去母亲换位思考儿子的痛苦,委屈自己来顺应儿子的心意;二是写如今自己换位成当年的母亲来思考她的茫然与无奈。两重换位思考让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二节通过细节琐事来凸显形象,抒发感情。如作者出门折返时母亲凝望的身影和祷告的话语,刻画了母亲忧虑儿子而心神不定的心态。又如对隐身树丛不让母亲发觉的痛悔,坦诚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歉疚和怀念。

  节选部分引导读者在生命的思考中细致体会母亲的无私、真诚、隐忍、痛苦和母爱的伟大,触动了学生感恩长辈、关爱家人的真心。

  4.个人品德教育

  个人品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是语文课文的普遍内容。比如杜甫流落夔州时期所作的《登高》,充分体现了其忧生忧世、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对学生养成个人品德具有示范效果。诗歌前两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天高风大,水清沙白,在这一辽阔的背景上只见群鸟疾飞、落叶无尽、江水奔流,听得峡中传来阵阵猿啼,不由悲从中来。后两联抒情,先是伤痛自己年老多病、长期漂泊,后又联想到时世的动荡不安,更觉“艰难苦恨”。杜甫生活困顿,但他并不只是嗟悼个人的处境,而是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苦难的国家和百姓,由一己的苦恼升华为忧国伤时,将人生多艰与国家多难融为一体。“诗圣”的圣人般的个人品德便是在这种自觉的家国情怀中得以彰显。

篇四:散文学习如何与思政联系

  

  研究/探索YANJIU????TANSUO荩学科融合从相关题型谈文言文相关语言与思政课的融合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袁丽红摘要:在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学科的试题考查中,有以文言文相关语言形式命题的题型,考查考生的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这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相关语言基础,能运用学科融合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思想政治学科日常教学中,通过采用学科融合的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升学科能力,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也有助于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索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作出符合时代价值标准的行为取向。关键词:文言文;相关语言;思政课;融合在近些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主观题第40题第3问涉及文学语言类的命题形式出现频率很高,是重点命题形式之一。如2017年全国Ⅰ卷中“《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人类命运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全国Ⅲ卷中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2018年“班级举行‘学习袁隆平,放飞青春梦想’主题全国Ⅱ卷中“班级学班会,请列举两个发言要点”;2019年全国Ⅲ卷中习园地‘如何学习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栏目征稿,请列举请就更好地守护黄两个写作要点”;2020年全国Ⅲ卷中“河撰写两条公益宣传广告用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条在16个字以内”;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中“人生是一个不断‘赶考’的过程。就青年如何在人生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提出两点看法”,等等。在客观题中,也有文言文相关语言与思想政治学科相融合的试题。在题干和题肢中都有体现,如:“慧能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与此观点寓意相同的是:①王阳明说,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②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③物质决定意识;④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上述两种不同的宇宙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上的认识差异B.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上的认识差异C.对世界本原是物质还是物质具体形态上的认识差异D.对世界本原是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精神上的认识差异”等。还有分别侧重题干或者题肢部分考查的,如,“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宇宙间若没有鸟或蜂蚁,不过是没有鸟或蜂蚁。但宇宙间若没有人,则宇宙间即没有解,没有觉,至少是没有较高程度的觉解……我们可以说,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著名书画家黄宾虹观察自然深有领悟,以自然之理来诠释笔法,如‘平’似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变’像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在艺术实践中感悟自然,令黄宾虹艺术精进”“带有人的精神意向的采样器一经创造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等等。具体分析这类题型,它们在板块上,更多涉及思想政治课必修四教材《哲学与文化》中哲学思想的文言表述、诗歌表述,或者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知识;在表述方式上,文言文常采用的倒装句、被动句等句式会成为考查点;在内容上,有些字词稍显晦涩,有些文字表述的字数偏多,有些具体表现为成语、寓言等形式,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疑人偷斧,等等。这类命题形式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重点备考题型,它们都主要通过文言文相关语言,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相关语言的基础,需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和汉语言学科知识加强备考。此外此类试题需要针对情境、文字素材提炼与分析,特别是对文学内容的储备和把握。题型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实用性等特点,有的学生往往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特别是借鉴文言文相关语言的核心知识、技巧进行科学备考。44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5一、归类分析,运用普遍性特点指导个性理解此类试题的解答过程中,认识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可能达到标准。教学在指导上一般采取归纳共性指导个性的方法。首先,借鉴文言文在句式上常用的指导方法。比如,“存在即被感知”,学生如果不把握好方法,很容易错误理解为从存在到感知的唯物主义思想。类似的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等等,容易理解不当。所以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归类指导的方法、抓核心内涵的方法是教学中经常会借鉴的地方。再有,梳理知识体系,进行序列化处理。统筹这类题型所涉及的知识线索,目标指向明确。比如哲学思想形成体系化总结,归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类别的“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归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等等,类似的板块还有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唯物史观的内容。教学中可以根据哲学思想派别和板块,在分析语意和提炼共性的基础上,采用归类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分类把握,掌握规律性的内容。二、强化辨析,进行综合性教学指导文言文等相关语言在表述方式上,与现代语言有很多的区别。如果文言文相关语言基础不够,比较容易犯错。学生可能会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如“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有的学生只看到其中部分内容,直接表述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或者规律的客观性,而忽视了题意侧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再如,“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有的学生看到“校度神明”,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而事实上这个观点强调的是语言与观点要有实际的来源,用典要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相联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此类试题借鉴文言文相关语言的表述,考查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所以好的办法是在辨析中,融合两个学科的特点,开展综合性教学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对于诗文、寓言等类似的呈现方式,应做到全面、准确解读,而不必逐字、逐词地分析,要透过关键字抓住其主旨。对名人名言的呈现方式,一般要从正确方向解读。对诗歌、散文等多文字类描述,要划分层次,注意层次和逻辑关系。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通过辨析方式,采取有效融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三、提升人文素养,探索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很多文言、诗文、寓言、成语和故事都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中提高古文阅读、审美鉴赏能力,努力提高其人文素质;要引导学生领悟其蕴含的积极价值取学科融合荨研究/探索YANJIU????TANSUO向,树立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文言文外在表述来看,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音律工整,文约义丰。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古人在探索自然规律中释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语言内在思想来看,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其中,如,“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法者,治之端也”“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等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文言文等语言形式世代传承,蕴含深刻的人生智慧,体现着前人的世界观思考,在我国和世界思想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影响着炎黄子孙,在文化多样性的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其文化价值与政治作用不言而喻。四、结合时代特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文言文相关语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新文化的过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要坚持古为今用,要结合时代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通过与文言文相关语言相融合,把着眼点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其时代价值,要为国所用,为民所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要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学科融合型课程,引导学生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正确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要构建好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所需,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和社团课程,比如,“文言文的现代政治价值阅读研究”,又如“文化宝藏行”“先哲思想研究社”等,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教育活动要关注国家大局和世界发展趋势,结合新时代要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学科融合视阈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JJB1320041)研究成果编辑/李莉2022??.??5??????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45(

篇五:散文学习如何与思政联系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不仅承担了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既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传承的能力,又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责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本文拟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立足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致力于如何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尝试探索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

  引言

  中职教育存在的意义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课知识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思想能够更加成熟,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环境中时更加富有竞争力,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重要的价值。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差,其文化课知识基础是较为薄弱的,其思想素质亟待提升,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境界应该和价值观念应该及时进行转变。为此,教师应该在实施日常教育工作的时候不断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观察,这样能够及时发觉学生在思想层面的缺陷,并制定出更加明确的工作目标,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续知识学习环节中,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时候也能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切实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1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工作的意义

  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人文知识,还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内容。中职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有效辨别,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提

  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文学素养,又能够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在语文课堂进行思政教育,更容易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个人情操、集体主义精神,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完成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教学目标的体现,更是新时代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使命,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入途径和教学新模式。

  2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2.1思政内容渗透生硬,受限学科特点

  多年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一直追求课程本身的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展现学科教学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同时,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强调思政内容渗透要“如春在花,如盐在水”,这些都是很理想的理念。但当前教学实践中为了凸显课程思政内容,在课堂上强势表达思政内容,破坏了中职语文课程本身的教学逻辑和教学重点,有时甚至用力过猛,使中职语文课更像是德育课或者政治课,违背了思政内容融合进课程的理念。另外,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主要依托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课程思政要求的主观理解,现阶段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教学实践整体混乱。且中职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囿于课程之内,缺乏对时代和国家发展需求的观照和宏观视野意识,更倾向于学科易于展现的思政要素,如对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要素手到擒来,但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理解不足,表达有限。

  2.2思政内容零散无序,评价标准缺失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缺失评价体系也加重了碎片化和无序化表现。人文学科教学评价本身难以进行量化统计,而且各科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无、多寡、深浅的界定或量化都比较困难,这倒并非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独有的情况。不过,鉴于目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碎片化、无序化特征和割裂表现,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动态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在一片模糊的中职语文思政表现面前束手无策。那么,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实现完整的体系建构之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标准可能会一直缺席。

  3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3.1通过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完善课堂

  思政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自主挖掘文章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借此机会得到提升,其在理解各种文章的时候都能够给予更多角度的思考,并且能够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学习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借此机会得到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在这种完善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将其分配到最为适合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能够在崭新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及时发掘其他学生在思考课程思政内容时的思想闪光点,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也能够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

  3.2发挥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优势

  贴合工业互联网的创新需求与安全需求,为中职学生融入工业互联网产业做好充分准备。语文学科本身涵盖的内容海纳百川,教材各模块构建科学合理,从文本阅读到表达实践到写作应用,都是理想的学习模式,对各专业的适应性极强,这是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巨大优势。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而丰富,其创新要求和安全需求,对从业者的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判断有很高的要求,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可以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知识的不断丰富中根植于内心,道德修养在学科知识的涵养中不断提升,中职语文学科知识滋养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中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从工业互联网的特征入手进行课程思政设计的构建,不仅能够贴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与专业融通,适应中职学生发展需求。

  3.3做好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梳理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面临一系列发展的需求,在资源建设和整合过程中,不妨在工业互联网视域下,结合学生实际和地域产业结构特点,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理念,力求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借“三教”改革东风,形成具有中职特点的语文学科课程思政体系。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正在积极发展,现代职教体系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承担了一部分通识教育的功能。

  在当前情况下,工业互联网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化建设,不仅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效应,同时能够为学生进入现代职教体系中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和衔接。

  3.4通过开展实践课程完善思想观念

  与传统文化课教学相比,学生更加愿意融入各种实践活动中,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往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所以教师在研究分析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必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实践探索,这样才能够深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语文课程环境中,教师所需要做的是对文章中所涵盖的思政思想加以研究,并将各种思政理念融入实践环节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各阶段的活动流程中得到思想上的提升和锤炼,其语言表述能力也能够借此机会获得根本性的提升,阐释思政元素的时候也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思政教学方式更加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应以更宏大的视野建设自身,贴近时代脉搏,在工业互联网视域下,贴近学生需求,以更新更有职教特色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以全新的视野真正地融入中职课程群的融通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秋兰.中职语文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37):62-63.

  [2]沈丽娟.课程思政融入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7):153-154+156.

  [3]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9):28-33.

篇六:散文学习如何与思政联系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典散文选编的思政特征

  现代社会体现着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发展的趋势,故此,初中语文教材的古典散文选编应充分反映这一现实,体现着深刻的思政特征。

  在古典散文选编方面,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如《赤壁赋》、《滕王阁序》等,以及被唐朝高宗李隆基称赞的《新乐府》“风骚诗之历史悠久”,都力求抒发深远爱国情操。其次,古典散文中特别强调和弘扬“仁爱”、“孝悌”等伦理原则,充分反映了当时朝廷统治时期的伦理模式。此外,古典散文选编更多地聚焦于抒发民间文化、农社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反映“书刵兴求真”等宗教思想,充分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

  总之,古典散文选编蕴含着千百记的思政功课,为我们的现代思政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通过学习古典散文选编,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爱国主义、仁爱、孝悌等伦理道德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具有正确的自觉和行动。

推荐访问: 散文学习如何与思政联系 散文 学习 思政